[十堰民俗]汉江号子:回荡汉江的千古绝唱

时间:2016-03-16 10:03 来源:十堰晚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老纤夫们再现当年拉纤时喊唱汉江号子的情景

韩家洲一带曾是纤夫拉纤时喊唱汉江号子的古河道

汉江岸边留存的纤夫石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冰客

“哟嗨哇……哎嗨哎……”当年纤夫拉纤负重在身喊出的汉江号子如今再也听不见了,但汉江岸边郧阳区段陡峭的山崖上留下的纤夫石深深的印痕,却依然记录着那个时代船工们拉纤行船的艰辛。

随着时代变迁,人力船早已不复存在,南水北调后水位抬升,汉江纤夫石或沉入江中,或留守江边,但汉江号子这一代又一代传唱的民间艺术瑰宝成为千古绝唱,作为时代烙下的印记,无法从人们心中磨灭。

纤夫石是汉江号子的见证

郧阳区一中退休教师邢方贵一直致力于郧阳文化的研究,他曾对汉江纤夫石进行过探寻。

邢方贵发现,在郧阳区城关镇的观音台至柳陂镇韩家洲的江边,至今仍留存着纤夫道。郧阳区境内汉江段两岸曾留下多处纤夫石,现存仍清晰可见的有汉江北岸青曲镇王家山村二组北岸峭壁上海拔154米处一段纤夫石,以及柳陂镇韩家洲六组段在山体上凿成的纤夫道和纤夫石。那坚硬的石头上被纤绳磨出的一道道深深的纤痕,就是当年纤夫拉纤时留下的痕迹,记录着那个年代汉江号子回荡汉江的壮观场面。而纤夫负重前行喊出的一声声高亢、豪迈而有力的号子也成了著名的汉江号子,在汉江上久久回荡。

据当地老船工们介绍,郧阳地处汉水中上游,缓急相间,山重水复,险滩密布,水流湍急,航道异常艰险。为适应这一环境条件,船工号子便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集雄劲豪放、宽广舒缓、紧张激烈、粗犷昂扬为一体的汉江号子。

据《十堰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记载,汉江号子,又称“郧阳汉江船工号子”,是指流传在汉江中上游一带行船过程中船工集体劳动时呼喊的纤夫号子,以及装卸、泊船时呼喊的码头号子和搬运号子。汉江号子是十堰传统民歌号子中具有强烈生活气息、最具地方文化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歌种。

据老船工们回忆,汉江号子终结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拉纤逐渐消失时,但起源于何时不得而知。

2009年6月,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曾应郧阳区委、区政府的邀请,为发掘整理郧阳文化,赴郧阳区进行文化普查,在学术指导时,对汉江船工号子进行过考察和论证。

记者曾随傅广典等省市专家一同前往柳陂、辽瓦等地寻访过老船工,在韩家洲移民还没有外迁时,韩正功、韩正玉等老船工,还再现了当年拉纤时的场景。

十几名老纤夫拿出闲置了三四十年的拉纤工具,来到汉江边再现当年拉纤情景。他们用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的声调,在喊唱《上水号子》时,激昂高亢,当唱到激动人心船将上滩之时,十几名船工不约而同地扑地而歌,十分壮观。激动处,他们还用肢体语言相配合。

《汉江号子》分为3支

据老船工介绍,《汉江船工号子》从大的范围来看,可分为《上水号子》、《下水号子》和《过江号子》3支,此外还有《起锚号子》、《起帆号子》和《落帆号子》等,用于不同的场合和场景,每一支在声调和韵律上都有所不同。

郧阳区文化馆退休干部龚万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集整理汉江号子,对汉江号子颇有研究,并整理出曲谱。据龚万春介绍,上水行船号子包括《揭锚》、《拖号》、《上水捞篙号子》、《上水背纤号子》、《上水过险滩号子》、《鹞子翻身》、《歇口不歇力》、《跑挽号子》、《涉水号子》、《拉泥船号子》、《悠号》等。下水行船号子包括《下水号子》、《放滩号子》、《下水摇橹号子》、《过街调》。

龚万春说:“离岸、靠岸、停泊的号子,是用于船只水上航行临近码头或离开时所喊,其意为向岸上告知船将靠岸或离岸,包括《活锚号子》、《上垱号子》以及《接把号子》等。搬运、起吊重物号子则包括《搭橹、拖棹、力绳、搭货号子》和《抽桅杆、拖船号子》。”

“遇到岸边劳作的妇女时,寂寞的船工们也喊一些调侃妇女的号子。这类号子一般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旋律优美婉转,领唱与合唱呼应十分和谐。”龚万春说。

据龚万春介绍,汉江号子的节奏、旋律、速度变化与拉纤船工的步伐协调一致。歌词多为拉纤呼喊,很少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多为一领众和的形式,少数有单人唱和对唱形式。这种音乐能够调节人们的劳作情绪,协调劳动节奏,减少疲劳,让船工们在劳作中得到心理愉悦,从而坚定信心。

“汉江号子是船工们劳动情绪的直接体现,它不仅起着发出行动指令、统一劳动步调的组织作用,同时也起着鼓舞船工、调剂心情的精神作用。”龚万春说。

郧阳古城是一座纤绳拉出来的城市

“《汉江号子》全是船工们从生活中产生的艺术现象,目的是为了让纤夫在拉纤时用力一致,保持船的稳定和前行,后来在喊唱之中逐渐发现了它的音乐美和节奏美,进而演变到后来的船工号子。”傅广典说。

他认为,《汉江号子》不同于国内任何一条大江大河的船工号子,它更激越、更铿锵、更纯朴、更粗犷、更豪迈,是汉江流域特别是郧阳一带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如今随着河流险滩的消失和机动船的取代,纤夫和汉江号子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何拯救和保护这些《汉江号子》?最好的办法只有将其艺术化,搬上舞台进行宣传,保证原汁原味。”

傅广典在察看了汉江边上纤夫们长年累月拉纤时在河岸石头上留下的纤痕后说,在过去全靠水路运输的年代里,所有的建筑材料及货物全靠纤夫拉纤来运输,因此可以说郧阳古城就是纤夫拉出来的一座城市,同时过去郧阳的西河码头绵延两公里,这样的规模对于一座古代的城垣而言实属罕见。

“《汉江号子》是汉江的一笔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它既是汉江上的纤夫号子,也是郧阳古城的文化符号。”傅广典说。

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人力船逐渐消失,机动船出现,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汉江水位抬升,纤夫这一职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老船工或者离世,或者因南水北调移民外迁,汉江号子也就成为回荡在汉江上的千古绝唱。

“汉江号子产生于劳动中,是人类很早的歌谣,也是民歌音调的根源和基础,是劳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汉江号子原汁原味,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专家认为。

因此,自2009年起,郧阳区成立专班,开始加大对汉江号子抢救、挖掘、整理和保护的力度,希望能通过搬上舞台等形式,将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留存下来,并对仍然健在的老船工们进行回访,让他们重演当年的汉江号子,进行录制保存。郧阳区文化馆退休干部龚万春还会同专班成员将老船工们演唱的汉江号子采录谱曲,收入了《郧阳文库——郧阳民歌卷》一书,进行保存。与此同时,郧阳区将汉江号子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汉江号子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

(内容来源十堰晚报,转载须经十堰晚报授权)
(编辑:鲁巍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