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莫不以情动人”

读《万古一地——郧阳》有感

时间:2017-04-21 11:32 来源:十堰晚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卜昌涛

作者地址:郧阳区科技局

兰善清老师是我崇拜的地方大师,他的文章有深度和厚度,篇篇精彩,耐人咀嚼,不输给一些所谓的名家大作。多年来,我每每遇到,必先睹为快。此番他的重量级作品《万古一地——郧阳》出版,捧回这装帧素朴、端庄的书,却一反常态的冷静。

我想我是被震懵了:这样一部厚土般沉重的巨著,不是我等才疏学浅之辈短时间拿得动、啃得下的,需要时间、耐性和刻苦,需要夜深人静后方可展阅。老实说,我读得很吃力,休说对宏观架构布局谋篇的把握、选材立意巧妙新颖的叹赏、大量史料的考证和糅合、语言描述灼灼其华的欣赏等高层次解读的艰难,单是文字词汇障碍、知识空白点填补就让我只能勉强维持龟爬蜗行的阅读速度。

定下决心,我又把白烨先生、梅洁老师的序文和兰老师的后记细读了一遍,白烨、梅洁的评价全面、深刻、中肯、到位,通篇洋溢着激赏之情,序文本身就是两篇美文,值得反复赏读。兰老师的后记,坦陈心迹,将写作动力、写作目的、创作方法深情道来。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好作者莫不感情丰富,好文章莫不以情动人。《万古一地——郧阳》“字字沥血,句句含情”,洋溢着激烈的情感。“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写故乡的文章和作者数不胜数,车载斗量,可有多少是这样用心血浸泡出来的呢?书中文章可有讲述兰老师本人与故土间直接发生的故事和关系的吗?没有!但他却拼尽心血,感情犹如江河直下,浇灌郧阳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对郧阳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石、一人一物一事,都倾注了浓浓的爱意。所以,原本遥远的地质年代都变得亲切可近,原本沉寂冰冷的物件都变得温暖柔软可触,有了生命的鲜活和温度。这是兰老师用滚烫的心血、赤热的情怀将它们暖和复苏过来的。给骨以肉,附尸以魂,原本阴阳两隔、埋迹荒原、相距光年的生命、历史、过往就这样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阅读这些激情充沛、文采飞扬、美轮美奂的文字,我最突出的感觉:是爱和感情支撑着兰老师的艰辛创作,大海捞针般在古籍、历史中考证,打捞郧阳的文化碎片;是爱和感情搭起了全书的架构,将看似并无关联的篇章融为一体;是爱和感情这根金丝银线,穿起了郧阳历史文明的金缕玉衣……

在兰老师的眼里,郧阳不止是一般意义上的故土家乡,而是令他倾倒痴迷疯狂的情人,而且其情感的炽烈持久又远超世间最惊心动魄的爱情……他把郧阳的形象矗立在珠峰之上。我深信:郧阳的命运从此将因兰老师的笔和书迎来转机和升华!郧阳无论怎样感激兰老师也不为过!

这里不妨将我读完《破天荒的站立》后随手写下的几句感言录引在此,以为佐证:本篇以饱满的情感、强烈的自豪、强大的自信、丰富的想象、严密的推理串起郧阳古人类史,诙谐、俏皮的语言,大大拉近了读者与古人类的时空和情感距离,消除了陌生疏离感,甚至让读者感到可亲可爱……兰老师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徐缓自如的叙述,把这些远古历史片段串成了好听的故事。

聚焦郧阳,透视郧阳,复活郧阳,展示郧阳,兰老师对郧阳作了全景式、全方位、立体化的解读。这部书,不只是外地人了解郧阳的窗口,还是郧阳人认知家乡的教科书,更是立足郧阳放眼寰宇时空、笔触四极八荒、囊括百家百科的“究天人之际,演古今之变”的恢弘巨著。

书中内容丰富,知识信息量巨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远至地质年代,近至当代,天体物理运行,地质演变生成,物种起源,古人类学,历史考古,文学典藏,史籍方志,传说风物,思想流派,名人轶事……可谓无所不有,无所不包。但是,这又绝不是一部纯理性的自然科学学术著作和社会科学读物,而是一部文学艺术性极高的历史文化散文著作,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鉴赏性很强,读起来饶有兴味,一点儿也不枯燥。

古人云:读好书如交好友。读完此书,始信此言不虚。

(内容来源十堰晚报,转载须经十堰晚报授权)
(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