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喧郧阳老城》中的大西门、西河码头
《春喧郧阳老城》中的大东门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文/记者柯栋 实习生肖郧龙 图/记者潘世新
“老郧阳城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再也回不去的故乡,退休后思乡情切,曾经夜夜梦回。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故乡,四年前,我决定把它画出来。”7月6日,在位于茅箭区五堰街办五堰北街坡沟巷的王崇义家,72岁的他对记者讲述了自己历时四年画出《春喧郧阳老城》的初衷。
“虽然我非常清楚郧阳老城的风貌,但为了确保不出偏差,我不断找熟悉郧阳老城的人询问城里房屋、店铺、城门具体方位,以及老城的风土人情。”王崇义说,着手作画前,他四处搜集关于郧阳老城的资料,每天都在回忆老城里的一草一木;在创作画作的四年时间里,他四易其稿,日夜都在思考怎么下笔,怎么表现房屋、市井人物的特点;画画好后,他经常把画捧起来仔细端详,画中一砖一瓦都让他遐思良久,每一处都能把他带回几十年前的记忆中。
“这是弹棉花的作坊,工人们正在忙碌。那时弹棉花,跳动的弓弦传出古琴一样好听的声音,工人们手脚并用,不断变换姿势,就像舞蹈动作。”画作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能让王崇义回忆起许多往事。为了真实再现每一个细节,绘画时,他用散点透视和聚焦透视的方法布局,对建筑用工笔白描画法体现,对人物用漫画的方式生动展现,从俯瞰的视角,在四米画布上画出了三面临水、一面靠山、东西长达四公里的郧阳老街。画中有人、有船、有树、有城门、有水井、有四合院……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灯铺、铁匠铺、早餐铺……错落有致,把当时城里主要的风景、建筑物与地理方位对应,老郧阳的一街一路等尽收眼底。
“之前也有人画过郧阳老城,但我总觉得这些画没有把郧阳老城当年的那种独特气息完整表现出来,所以我决定自己画。”王崇义说,说到绘画,最应该感谢的是老师莫麓云,莫麓云师从国画大师关山月。自己小时候就喜欢莫麓云的作品,最终成为他的学生,从此痴迷绘画艺术。
王崇义上世纪70年代醉心绘画、80年代钟情根雕、90年代收藏奇石,他家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奇石千余块,花园里种满了花草树木、摆放着许多根雕作品。但他最钟情的作品,还是这幅《春喧郧阳老城》。
“这幅画曾在市美术馆展览过一个月,引来很多市民驻足观看,有人说这是郧阳版的清明上河图。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很多老人看到画后,趴在画前,从头到尾仔细端详,看完画后神情激动地说‘对,对,这就是郧阳老城的样子,我小时候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从小就在这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玩’。听到这话,我知道自己的画得到了大家认可,我觉得四年的付出值了。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来郧阳老城如果复建,这幅画能为建设者们提供参考。”王崇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