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郧阳区举行的十堰市民间吹打乐比赛。(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通讯员 陈新永 记者 韩玉砚
十堰民间吹打乐即由吹奏乐、打击乐结合艺人演唱形成的一种合奏音乐,又被称为“打火炮”、“打待尸”。在十堰地区广大农村的婚丧嫁娶等活动中,十堰民间吹打乐无处不在。如今,在城市广场、公园、河道等场所,自发的民间吹打乐活动也随处可见。但十堰民间吹打乐在各地的演奏形式千差万别,许多曲目已失去原有韵味,有些传统曲目濒临失传。因此,保护传承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
十堰民间吹打乐的来历
据《吕氏春秋·古乐篇》和北宋陈旸《乐书》等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吹打乐广泛流行于军队、宫廷之中;秦汉时鼓乐与吹乐融合形成了鼓吹乐;唐宋时吹打乐用于舞蹈和戏曲伴奏;金元时期吹打乐广泛传播于民间;明清时得以发展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间吹打乐体系。
十堰市境内的吹打乐同样源远流长。《郧阳府志》就记载有古编钟、古编磬、横笛、凤箫、笙、埙等吹打乐器的图案及说明。
十堰吹打乐有以下几种来源
来源于武当山。武当山自唐朝起就有吹打乐,当时作为道教法事、打醮等活动所用。明永乐皇帝大兴武当后,武当山道教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武当吹打乐也随之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来源于襄阳。明清时期,原郧阳地区黄龙镇有一位名叫张启武的唢呐师(吹鼓手)曾到襄阳求师学艺三年,而后回到黄龙镇,把吹打乐技艺引入到原郧阳地区。
随着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以及十堰郧阳土生土长的民间吹打乐发展逐渐成熟,并相互融合,十堰吹打乐体系也逐渐完善,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整、独特的曲艺形式。
十堰吹打乐的组成与作用
如今十堰辖区内的吹打乐,由锣、鼓、钹(镲)、马锣、勾锣、唢呐、笙七种乐器演奏,故称“七音会”。其中,唢呐、笙为吹奏乐器。唢呐在吹打乐演奏中起领奏作用,主导曲目的旋律和长度;而笙配合唢呐演奏,起着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效果的作用。其余几种均为打击乐器。
十堰民间吹打乐涵盖生产生活、历史人物、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其特点古朴凝重、粗犷豪放、音域宽广、刚劲激昂。千百年来,人们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将十堰吹打乐分为上、中、下场。
上场为唢呐曲目,依时间先后顺序为《急急风》串《拉花枪》、《四平调》串《大开门》、《点将》、《站花墙》、《将军令》、《大得胜》。这六首曲目是一个整体,是宋、元、明、清时期各类戏剧中的唢呐插曲。
中场唢呐曲目分别为《八岔》、《孟姜女》等。这些曲目根据人们平时生产生活、所见所闻编创,反映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热烈奔放的场面,以及大喜大悲的情景,浓缩了广大民众的情感。
下场唢呐曲目分别为《入洞房》等,在接新娘、闹洞房时,配合新郎新娘说唱“四言八句”时演奏。
上场唢呐曲目供戏剧演出之用;中场唢呐曲目供城乡居民红白喜事、祭祀先祖等活动之用;下场唢呐曲目是供新郎接新娘时晚间闹洞房之用。这些曲目大都反映民众生活场景,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因而几千年来经久不衰。
十堰吹打乐亟待传承
十堰吹打乐是中原地区民间吹打乐的一个传统乐种,蕴含着深厚的民间文化传统,承载了十堰地区民间文化习俗,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它既是十堰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十堰地区曲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十堰吹打乐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子承父业易,代代相传难;当人徒弟易,出任他师难;培养兴趣易,使之为业难。因此急需加以扶持、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