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闹花灯

时间:2018-02-06 11:06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陈新永

“郧阳闹花灯”是每年农历正月里,花灯表演队伍在城乡走街串巷,给群众拜新年,祝大家开年大吉、来年五谷丰登的喜庆活动。郧阳正月闹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朝《郧阳府志》就有“乐舞六章”及“羽舞、節舞、凤舞”道具与注译等记载。

千百年来,郧阳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闹花灯的习俗,这一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和传承郧阳闹花灯文化,对于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闹花灯的来历及演变

据史料记载,春节、元宵节闹花灯是由古代家家户户在门前挂灯笼演变发展而来的。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为盛大的灯市,唐朝灯市上有了乐舞百戏表演。由此,民间闹花灯习俗应运而生。

灯笼的来历。古代没有电灯等照明工具,古人在长期的探索中,于汉朝时发明并制作出了纸灯笼。唐朝元稹 《和友封题开善寺十韵》中就有 “灯笼青焰短,香印白灰销”的诗句。古代的春节,各地张灯结彩,普天同庆,家家户户挂起灯笼,求得 “前途光明” “开门红”。若谁家未挂灯笼,人们便会嘲笑这家 “黑灯瞎火,混得不好,来年没有好兆头”。为此,春节家家户户挂灯笼便成为习俗。

花灯会的来历。人们在长期使用灯笼的过程中,灯笼的制作也逐渐由粗糙到精致、由简单到多样,如做成花灯、彩灯、宫灯、楼阁灯、纸灯、纱布灯等,五彩缤纷、引人注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花灯带入节庆场所,吸引达官贵人观赏。据史料记载,花灯会起源于汉朝汉文帝时期。司马迁创建 “太初历”时,便将元宵节赏灯作为重要议程。而后,唐玄宗为普天同庆元宵节,取消节日宵禁法规,实施“放夜”政令,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均能参加节日灯会。大家聚在灯市中观花灯、猜灯谜、写诗作画,传统的挂花灯逐渐演变为花灯会、花灯展、花灯集市,并盛行于世。

闹花灯的来历。春节、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早在隋朝就有记载。 《资治通鉴》一百七十五卷载:柳曰: “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意思是说每年春节至元宵节的夜晚,家家户户挂灯笼,人们在大街上尽情狂欢,所有人不分主仆、不论贵贱、不分男女,一切等级、性别界限全部打破,剩下的只是欢歌笑语。大家喜气洋洋,其乐融融,热闹至极。灯会闹市中有舞龙、舞狮、玩彩船、踩高跷、扭秧歌等表演。唐段安节 《乐府杂寻》记载: “戏有五方狮子,耍狮郎舞太平乐曲。”唐白居易 《西凉伎》记载: “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据史料记载,唐朝灯市就出现了杂耍和花灯表演,历年如期举行。由此可见,闹花灯始于隋唐,兴于宋朝,后遍及民间。后世把元宵节也称为 “闹花灯节”。

郧阳闹花灯表演艺术

郧阳闹花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每年正月初三 “出灯”,正月十五、十六达到高峰,正月十七 “倒灯”,来年再从头开始,这是多年积淀下来的习惯。

郧阳闹花灯起于唐朝,兴于宋朝,既受陕西长安闹花灯的熏陶,又受湖北襄阳、孝感闹花灯的影响,具有秦楚兼备的文化风韵。郧阳闹花灯主要包括玩彩船、舞龙、舞狮、舞凤凰、渔翁戏蚌壳、鲤鱼跳龙门、男女童捉虾;壮士骑马、骑牛、骑羊;踩高跷、脚踩独木棍、老背少、猪八戒背媳妇、扭秧歌等。

彩莲船表演。又叫玩彩船、跑旱船,它是秦巴山区、汉江流域一带颇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彩莲船表演历史悠久,据 《太平广记》记载,早在唐代民间舞蹈中就有此种形式,当时称为 “陆地行舟” “旱龙船”。玩彩船与划龙船一样,只是民众水上生活劳动的演习而已。因此,彩船和汉江流域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春节闹花灯,必有彩船。该表演一般为七人,分坐船人、艄公、艄公娘子、纤夫。表演程序主要有:艄公撑船出场,带领船工走碎步、转圈子、打场面;唱段花鼓曲,向观众行见面礼;彩船上滩,纤夫拉着纤绳,上两步退一步,拖着彩船上滩;彩船卧滩,船工下水推船。彩船卧滩是玩彩船的高潮部分。艄公大声喊叫: “船儿卧了滩呀。大家齐心干哪,闯过激流和险滩呀,胜利在眼前。”观众随声附和,喝彩叫好声不绝;行稳水船,船在越过险滩后,船工表演行船摇橹动作,带动彩船围绕场地转两圈,表演结束。表演期间,伴奏乐有 《浪板》 《大开门》 《双叠翠》等。

舞龙灯表演。彩龙用竹篾扎成,一般由12节或13节组成,扎好的彩龙约百余米长,玩耍时在每节龙的肚子里点上一个腊烛,全身通亮,所以也叫 “龙灯”。龙舌、龙眼是活的,玩耍起来前后左右摆动,显出龙的精神和活力。一般龙灯为两条花式彩龙,每条彩龙由九人合作玩耍。表演程序主要有:出场,舞灯手快跑出场,围绕场地转两圈,向观众行见面礼;神龙出海,舞龙手赤膊袒胸,举着龙灯,随着锣鼓声在场地上快步跑、绕大圈,龙嘴中喷出火花,龙身上扎着的鞭炮被点燃,彩龙上下翻飞、左右腾舞;大盘龙、小盘龙,舞龙手举着彩龙围绕场地快跑,转完大圈转小圈,腾飞翻跃、变化万千,甚为壮观。大盘龙为空心大圆形,小盘龙为实心小圆形,而后双龙抬头向观众示意;龙翻滚,舞龙手举着龙身快跑时,龙身跳跃翻腾、上下起伏,如翻江倒海状;双龙戏珠,舞灯手举着圆球上下左右舞动,引着龙头、龙身随之舞动,两条彩龙争先恐后追赶圆球,舞姿非凡、妙趣横生,引人欢笑;龙摆尾,主要有转圈摆尾和站立摆尾。转圈摆尾是指两条彩龙一前一后转大圈,在转圈中龙尾跟随龙头上下翻腾和左右摇摆。站立摆尾是指两条彩龙立于场地中间,龙尾与龙头先后上下左右摇摆。吹打乐演奏 《金蛇狂舞》,舞龙灯表演结束。

凤凰灯舞表演。凤凰灯是流传于郧阳民间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该舞蹈于1988年被载入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的首篇。入选第一批十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独一无二的凤凰灯舞表演形式,它沿袭 “楚人崇凤”的遗风,集民间绘画、民间手工艺和民间乐曲于一体,浑然天成。凤凰灯用竹篾扎骨架,用细布、彩纸裱糊剪巾,从头到尾长约8米,两翼展开宽约2米,表演时双翅能扇动,凤尾可翘动。舞蹈表演由男性青壮年五人执掌,一人掌凤头,一人掌凤身。另有四盏鲜花灯、一盏牡丹花灯、一盏太阳灯,由六人分别举着立于表演场地四周;音乐伴奏古朴典雅,曲牌大都来自戏曲音乐和民间吹打乐。凤凰灯舞主要于每年春节、元宵节在街头、宅前、场院演出,尤以正月十五、十六最盛。表演程序主要有:凤出巢,出场两只凤凰,四人舞凤;凤鸣,由唢呐吹奏凤鸣调,凤凰在场地中央舞动;凤凰寻花,舞凤人手举彩凤起舞飞行,寻找牡丹花;凤凰吃花,凤凰寻得牡丹花后,舞凤人舞动凤头上下左右摇摆,用凤嘴叼啄牡丹花;凤凰展翅、理尾,凤凰吃完牡丹花后,心情舒畅,开始舒展翅膀、梳理尾部羽毛;凤凰打盹、凤凰回山。锣鼓演奏 《上梁山》,表演结束。郧阳凤凰灯舞已有几千年历史,公元前700年至616年,楚国先后灭掉绞国和麇国,郧地属楚,楚国先祖颛顼以鸟为神,祝融崇凤。现郧阳区五峰乡出土的凤鸟纹铜壶可证明凤凰图腾在郧阳起源很早。经挖掘整理后,201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郧阳凤凰灯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系列中,郧阳凤凰灯舞是郧阳区独有的民俗文化表演。2016年2月5日,应韩国文化中心邀请,郧阳凤凰灯舞在韩国演出。这是郧阳凤凰灯舞首次飞出国门演出。

舞狮表演。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该习俗在十堰城乡较为常见。舞狮表演由三人配合,一人执狮头,一人执狮尾,一人执绣球。其表演动作是根据狮子在野外的活动习性、民间传说以及戏剧中舞狮动作组合创编的。表演程序主要有:出场,锣鼓演奏 《急急风》曲调,舞狮人连蹦带跳围绕场地转两圈,向观众示意;狮子抬头,舞狮人执狮头自右向左转一圈,然后将狮头扬起,连续三次;狮子摇铃,舞狮人执狮头上下左右摇摆,摇响狮子颈部的铜铃;狮子抓痒,狮子横着躺下,执狮尾的舞狮人用脚向前抓狮子头、抓狮子前身,左右翻滚抓痒两次;狮子摆尾,狮子抓完痒后,摆动尾部向观众示好,然后围绕场地转两圈。有的舞狮表演还包括狮子滚绣球、狮子踩花桩等。

蚌壳灯表演。蚌壳灯一般不单独表演,在有其它舞种伴随的前提下才进行活动。如玩龙灯的时候,往往配制几只蚌壳跟随游动,最常见的是在跑旱船舞蹈中,有两只蚌壳相随。蚌壳灯表演的故事情节以渔民寻鱼、捕鱼、被蚌壳夹住、退掉蚌壳、没捕着鱼为主线。这种民间戏剧有舞无歌,但在最精彩处吟四句诗,农村称为 “赞四句子”,以表示对主人新年的吉祥祝福和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谢意。蚌壳灯表演一般为四人:饰蚌壳精的女性二人,饰白仙鹤的女性一人,饰渔夫的男性一人。表演程序主要有:出场,吹打乐演奏 《急急风》,由两位年轻漂亮的姑娘粉面艳妆,腰系彩带,身背 “蚌壳”扮演 “蚌壳精”出场;仙鹤戏蚌壳,身着白蓝相间彩色衣裳、头戴细长黑嘴鹤头的女子不停地点头,用细长的鹤嘴去啄蚌壳。而 “蚌壳精”藏于蚌壳之中躲过 “仙鹤”的攻击。最终 “仙鹤”的长嘴伸入到蚌壳内啄到了 “蚌壳精”,仙鹤戏蚌壳戏份结束;渔翁捉蚌壳,渔翁在 “仙鹤”旁表演观蚌、理网、撒网、涉水、捕蚌等动作,一心想捕捉蚌壳。但在多次迂回中,渔翁不是网撒慢了,就是网撒空了。而 “蚌壳精”不但机灵地躲过了渔翁的捕捉,反而灵巧地扇动蚌体外壳时而夹住渔翁的衣襟,时而夹住渔翁的手脚,甚至还夹住渔翁的头部。但在鹤蚌相争,双双都无法逃脱时,最终被守在一旁的渔翁一网收尽。此时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表演完毕。

另外,郧阳闹花灯表演还有鲤鱼跳龙门、男女童捉虾;壮士骑马、骑牛、骑羊;踩高跷、脚踩独木杆、扭秧歌等。郧阳闹花灯表演艺术是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根据生产生活场景、所见所闻、禽兽动作等创编的,它表达了群众在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深受群众喜欢。

郧阳花灯文化的传承

郧阳闹花灯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郧阳民间文化传统,承载了郧阳民间的文化习俗,是郧阳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但随着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文化形式的多样化,无论是节日还是平时,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渐行渐远了,留给人们一个模糊的背影。有些花灯的制作与表演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艺术感。因此,郧阳闹花灯的传承和保护刻不容缓。

做好花灯项目的传承。郧阳闹花灯是一种既好看又热闹的艺术表演,是群众长期生活实践的艺术结晶,是人们不断总结完善、薪火相传的结果,必须接力传承下去。如郧阳玩彩船、舞龙、舞狮、舞凤凰、金鸡闹帘;渔翁戏蚌壳、鲤鱼跳龙门、男女童捉虾;壮士骑马、骑牛、骑羊;踩高跷、脚踩独木杆、猪八戒背媳妇、扭秧歌等。这些花灯项目应得到完整、有效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对花灯项目进行创新和扩展。

花灯表演技艺的传承。闹花灯是民间文化娱乐演奏艺术的集中体现,其表演技艺的传承十分重要。如动物类花灯表演中抬头、展翅、摆尾等动作对表演技巧要求很高,仅靠观察是无法完整而准确地记忆并传承的。因此,要使花灯表演技巧得到有效传承,应组织人员挖掘、整理、编辑出版图文并茂的 《郧阳花灯艺术表演集锦》,供年轻一代学习和了解,并积极参与演出,身体力行当好传承人。

同时,闹花灯吹打乐伴奏技艺的传承也是不可或缺的。伴奏乐配合得好坏,决定着花灯表演的成功与否。做好吹打乐伴奏技艺的传承,必须创新实施 “文字传承法”,要求年轻一代学会识曲识谱。根据清《郧阳府志》卷三 “舞乐六章”记载:古代唢呐乐谱,只有五声音阶,即 “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阶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的 “1、2、3、5、6”,中文为 “哆、唻、咪、嗦、啦”,简单易懂。学会了唢呐乐谱和锣鼓乐谱,配合花灯演奏也就得心应手了。

营造花灯传承环境和氛围。郧阳闹花灯表演,既是十堰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十堰曲艺宝库中重要的一分子。闹花灯艺术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来说具有研究价值。它独具地方特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注重保护和传承闹花灯习俗文化。首先,要建立花灯艺术保护传承组织。各级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应重视民间花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大对花灯民俗文化的投入。组织成立花灯协会,与吹打乐协会并存,负责表演人员招纳、培训和演出等事宜。每年正月应在城乡举行花灯巡演活动,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这样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展示、保护和推广。其次,要加大传统文化向青少年灌输的力度,让青少年尊重传统文化、热爱本土文化,增加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大力开展 “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同时,创新开发花灯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经济资源。其三,注重弘扬,营造氛围。通过节日和各种庆祝活动让花灯表演登台亮相,扩大其活动空间,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民间文化复兴,以县 (市、区)为单位,每三年举办一次民间花灯会表演竞赛活动,激发社会各界对花灯文化传承工作的关心支持,培养新生力量,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让郧阳闹花灯这一民间艺术之花在十堰这片文化沃土上更加灿烂地绽放。

(编辑:李月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