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提着红红的灯笼,带着浓郁的香味,踩着喜庆的舞步,农历戊戌狗年来啦!
老家过年,风俗颇多。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廿三。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炸豆腐;廿六,炖白肉;廿七,宰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这是老北京过年的一段民谣。我的老家郧阳除了上面这些,还有许多更细致的讲究。比如杀年猪前要放鞭炮祭神,猪舌头要叫“猪赚头”;廿三祭灶要在灶前作揖口中念叨:“老灶爷上青天,好话多说,坏话莫提”;廿三蒸馒头,蒸好的馒头先要端出去,放在院场里祭天祭地祭风神雨神;三十晚上熬百岁,初一早上要祭奠祖先、师长,初一不倒水不倒垃圾;拜年村里家家户户都要走到;玩龙灯,舞凤凰,划彩船,扭秧歌……这样的年是红火的,热闹的,喜庆的!
今年过年回家,我发现年轻一辈儿的孩子们都是抱着手机刷朋友圈,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
“穿得红红绿绿的,唱得咿咿呀呀,真俗气!”一起看采莲船的一个亲戚家的孩子看了一眼给了这样的评价。这孩子在外面上大学,见过了更精彩的世界。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不俗气?”我笑着问她。
她歪着头想了一下,说:“比如说前几天的情人节!你看人家西方的节日,玫瑰加巧克力,多浪漫!”
我笑笑说,每个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不同而已,中国的年俗其实一点也不“俗”。
中国的年俗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代代传承下来的。它凝聚着中国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愿望:幸福、祥和、团聚。它既是一场味觉、视听盛宴,也是一道精神大餐。
就说这舞龙舞凤、采莲船、扭秧歌吧,这是人们对老天的赞美,对丰收的庆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楚人崇凤,这也是一种信仰;采莲船源自古时候江南采莲收获,秧歌原来叫做禳歌,就是劳动人民虔诚的祭祀,真诚的祈盼。我们的先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祈愿——渴望国泰民安,渴望五谷丰登,渴望六畜兴旺,渴望安居乐业,祈盼天下风调雨顺、世人健康无恙。这是最原生态的文化、文明,怎么就俗了呢?那红红绿绿的衣服、五彩缤纷的装饰正合了人们古老的审美观念——红火、多彩、喜庆。为什么西方的圣诞老人那一身装束在一些人眼里是浪漫可爱,而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变成了俗气呢?这与审美无关,这是一种心理在作怪。
再说备年货,穿新衣,吃大餐。丰富的食材,漂亮的新衣,丰盛的饭菜,这些在现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已经不再稀缺。但是家家户户还是都在准备,在享用,其实大家并不仅是要把好东西都集中在过年这几天享用,而是在用尽全力营造理想的生活!把生活理想化,把理想生活化,是中国人特有的年文化心理,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希冀。这也不俗,相反这是一种很美好的生活态度。
2006年,春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遗产传承靠的是艺人,节日文化遗产的传承靠的是全体华夏儿女。红红火火的灯笼,花花绿绿的装饰,各种美食荟萃的香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和庆贺。喧嚣的锣鼓,飘动的红绸,各种大众娱乐的表演,是人们在尽情地歌颂、欢唱中表达对生活的感恩和祝福。每到临近春节,数以亿计在外的人们赶着回家,火车站涌动的人流,老家里家人的期盼,都是为了欢聚一堂。家,是我们永远的牵挂,回家过年,是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是为了在爱的港湾里休憩,也是为了从爱的港湾找到再出发的激情和动力,在新的一年再次起航!
全中华的儿女都在过年,也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回家”,回到我们的精神家园。一个家庭需要爱和牵挂,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历史的回望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这种历史的回望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在像年这样的习俗的演绎中不断强化,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创新力!
年俗,其实一点也不“俗”。让我们虔诚地热爱中国年,尽情地欢度中国年,年年有余,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