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小学纪事

时间:2018-09-20 16:05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兰善清

巴山南来,汉水东走,秦头楚尾里的木瓜沟细细一线,极不起眼,被折叠在鄂陕交接的边际里,木瓜小学就在那谷口,隶属郧阳区胡家营镇。

我对该校并不陌生,当年在郧阳区教育局工作时就曾去过几次。它的狭小,它的偏远,它的“普九”成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真正了解它还是前不久翻开它的百年史、走近它今天的复建现场,在历史和现实面前,我的心大为震颤:木瓜小学是个精神家园啊!

在一本泛黄的《鲍峡区教育志》(木瓜沟曾经所在的公社早年隶属鲍峡区)里我看到这段记述:木瓜小学始建于中华民国10年(1921年),由乡绅兰保庆捐建并任学董。

原来它起源于一个乡绅,是开明乡绅的房子和银子,为这条山沟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看外界的窗户。作为乡村新学发轫,显然领风气于该地区之先,只略逊于1902年郧阳府新式中学教育创始时期。

这个兰保庆是绅亦是贤,木瓜沟的乡贤!

从最初三五个孩子到二十几个、三十几个孩子,木瓜沟深处的孩子们不断从大山沟里走出来,走进了这所贫富共享的乡校,自此巍峨的大山挡不住孩子们的人生之路。经学校垫步助力,识了字的木瓜沟人精于以物易物,把山里特产变成码头商品,把山里房子移到木瓜沟口,把生产与水运结合,到解放初期这沟口已店铺林立,农商共济,商船百只,村民富裕,其城镇化直抵陕西白河县城、郧西羊尾镇。

学校赋予了这方山谷别样的命运,而其福祉还在绵绵延伸——

解放后的近七十年,它依然承续着重教的风范,读书风气始终植根人心,在“普九”的高峰期,在校生一度达600多人。

校园那尊专注捧读的学童雕塑,是该校坚持不辍的“好好学习”风气的象征。村民津津乐道,当年这里一个生产队一次性走出六个正科级、一个副处级干部,现今整个木瓜村人才遍布各地,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后、博士、本科生,有移居海外的成功人士,有企业老板,有各行业的有为之辈……

虽然他们走出去了,但他们的心仍牵挂着这条幽深的沟、这所学校。此次,与我一同走进该校的是木瓜小学的校友、原郧西县副县长徐生坤和木瓜小学的校友、在西安创业的西安唐潮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唐明水。眼下,以他们为主的木瓜小学改扩建工作领导小组,正在为母校的翻新复建而努力。

也许你以为不断走出去的木瓜沟人已经不再需要一所学校,也许你以为走出去的人不再回来,他们已不会关注这所学校,巨变中的乡村,一所乡校哪里还能让大家牵挂?

是的,木瓜沟在精准扶贫,在外迁,但木瓜沟仍有1千余户5000多位村民靠山吃山,仍有400多个孩子需要在此接受基础教育。

创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普九”时期的一栋砖混结构教室已成C级危房,此次移址复建,他们需要筹措国家拨款主体建筑之外的拆迁安置、道路扩建、渠沟改道、校园绿化等数百万元资金。

我在一沓文件资料里看到,捐建活动自今年5月28日启动,目前已捐赠192万元,参与人员达300余人,距300万元的筹资目标日益接近。几位企业家明确表态:最终的资金缺口由他们全包。

烈日炎炎,机声隆隆,改扩建工程紧锣密鼓,工地进程在“捐建”三个微信群同步反馈,无论捐建人在场不在场,都始终置身在学校建设的人气场中,他们关注故乡这个精神家园,争先恐后尽其所能。

黄铸香,89岁,曾在这所学校度过了童年,没有收入的她把儿女给自己的养老钱拿出来捐了200元;钟道连,81岁,曾为该校炊事员14年,没有收入的她把儿女给的养老钱拿出来捐了200元;李林根,高位截瘫,木瓜学校是他的启蒙学校,他摇着轮椅来了,把抚恤金捐了200元;石国祥,木瓜沟老支书,捐出2000元;刘大兵,现任木瓜沟村党支部书记,在校建工地全力操劳,捐出20000元……

李宣瑾,广州一家幼儿园的学童,木瓜沟后裔;李锦耀,木瓜沟后裔,就读于广州某中学;殷高翔,木瓜沟后裔,就读于郧西夹河小学;殷高坤,木瓜沟后裔,就读于郧西某中学;唐镇,木瓜沟后裔,就读于陕西白河某小学;何勇,木瓜沟后裔,就读于本乡镇中学;科全兵,木瓜沟后裔,就读于某大学……他们从父母给他们的零花钱里各自捐出200元。

各类成功人士更是当仁不让——

李波,曾在木瓜学校留下童年的身影,木瓜沟有他成长的足迹,现为广州锦耀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组织员工68人捐钱捐物。

陈洪安,木瓜沟走出的企业成功人士,他曾带着大山人的朴素情怀在美国哈佛大学做《企业家的血管里要流淌尊师重教的血液》的演讲。知行合一,此次他给母校一次拿出了30万元。

徐生坤,从木瓜沟走向政界的成功人士,为母校捐出了他一年的工资,且动员亲人捐出20万元。

章荣辉,从木瓜沟走向山西煤矿的成功人士,给母校一次捐出了10万元。

里里外外、老老少少的木瓜沟人,捧出了一颗颗热切、诚挚、金子般的心!

从木瓜沟教育开启木瓜沟人最初的生存启蒙,到今天放飞整个山村的梦想,教育的神圣在木瓜沟人的心里是不可替代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是不再回故乡的异乡人,他们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都不会再到木瓜学校就读,然而,这所学校是他们共有的永远的精神家园,这里有他们的乡魂和人生根脉。当年兰保庆点亮的这盏山沟学校明灯,至今熠熠生辉,心明眼亮的人们将其高举头顶。毫无疑问,木瓜沟会继续人才辈出,但无论他们走多远,都永远是木瓜小学的孩子!

(编辑:李月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