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镇郧楼大钟

时间:2019-03-28 11:32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黄忠富

郧阳镇郧楼,原名“谯楼”,又被老百姓俗称为“钟鼓楼”,在郧阳城内府衙东侧的东西大街与南北大街的十字相交偏旁,为三层建筑。下层为一个石台之上的通透四柱间,再上是一个二层阁楼,为官府司辰和预警的主要设施。

镇郧楼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为巡抚陈清所建,并命名为“谯楼”。明正德七年(1512年),郧阳谯楼失火,由巡抚刘琬重修,更名为“镇郧楼”。镇郧楼开始重修没多久,刘琬因病离任,由知府王震继续督工在明正德九年全部完工。

清嘉庆二年(1797年),镇郧楼垮塌,当时的知府王正常、知县叶治进行了重新修葺。

在郧阳文化馆内,保存着一口硕大的青铜钟,这是原郧阳老城里镇郧楼上的原物,而且是郧阳古城中被保留下来的仅有几件物品之一。这座钟巨大,重2500公斤,两人多高,好几人合围,钟表分上下两层隔16开光,每一开光内都铸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第一开光内铸有青铜钟的铸造时间、匠人和监造僧人:“主运弘治六年岁次癸丑二月吉日造,泾阳金火匠人陈福圆、陈福濬、陈铃,双庙漕观音寺化主道文,南无海潮音菩萨。”最后是重量“计铜铁五千斤”。

从第二开光以后,所铸内容均为捐资人的职务(职业)和姓名。第二开光内的铭文是“湖广郧阳府上津县清明寺第一代开山住持僧广宗,第二代住持僧悟怜,护印僧悟中、悟秀、悟善、悟果、悟圆、悟净、悟洪、悟胤、悟泰、悟丛、悟俊、悟成、悟道、悟杲、悟开、悟松,法僧本越、本德、本礼、本来、本旺、本香、本学、本贤、本才、本贤、本全、本香、本宝、本宽、本计、本演、本俊、本名、本成、本绿、本杲、本寿、本受,重孙真窍。”

第三开光内的铭文是:“上津县知县程瓒、主簿程祐、典史王袭、儒学教谕欧阳英、训导吴高、阴阳学训术叚志达、医学训科冯时、致仕官县丞叚正、冯春,听选监生冯昱、丁传、齐晃、刘洪,寿官冯秀、高昇。”

第四开光内的铭文是:“致仕官:胡绿、肖清、吴才。训导:谢翔。教官:冯珊、冯琳、雷迟、郭良。生员:谢潜、曲节、丁洪、刘仲经、叚麉鹏、刘仲书、刘文玺。县吏:杨永钦、杨震、王恺、李演、李杰、李柰、孟信、周冕、王廷玉、王儒、仇杰。邑人:郑文智、黄春、雷秀、姚旺、李俊、贾德、陈洪、冯彪、马喜、张洪、郭洪,客商徐四、徐六、徐便、徐楠。”

第五开光以后的人士均为普通人,有当地农民,还有寺庙僧道。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古郧阳府上津县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而且明清《郧台志》和《郧阳府志》均对上津县的记载甚略,但此钟铭文上却确切记载了明弘治六年(1493年)时,上津县知县、主簿、典史、儒学教谕、训导、阴阳学训术和医学训科等各职官员的姓名,连当地的致仕官(退休官员)姓名也包含其中,堪称古上津县史料的一处“窖穴宝藏”。

让人疑惑的是,铭文上记载此钟铸造于明弘治六年,而郧阳的镇郧楼建造于明弘治十四年,青铜钟的建造时间比镇郧楼的建造时间提前了8年,此钟显然不是为郧阳府城里的镇郧楼专造,但为什么会成为郧阳镇郧楼上的物品呢?

此钟不是为郧阳镇郧楼专造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大钟通体铭文中没有一处提到镇郧楼、钟鼓楼、谯楼之类的字眼。假若此钟真是为郧阳镇郧楼专门铸造的,那么这种现象就不可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此钟在铸造之初,是专为上津县清明寺定制的。况且建造郧阳镇郧楼的巡抚陈清在他的 《新建郧阳府谯楼记》中有 “用范铸法铸造出金属大钟”的明确记载,可见郧阳镇郧楼上原有的大钟应该是在郧阳城内自造的。

上津的钟怎么就成了郧阳镇郧楼上的大钟呢?我们注意到了明正德七年(1512年)的那次大火,郧阳镇郧楼被烧毁后,原来的大钟很可能同时被毁,因此,在巡抚刘琬重修镇郧楼时,上津县清明寺就把自己正在使用的大钟捐献了出来。

从上津到郧阳城,把2500公斤重的大钟运来可谓不易,船先走夹河后走汉江,就得好几天的路程,更别说两次上下船了,可想而知费了多大劲。

老百姓之所以要把镇郧楼叫“钟鼓楼”,是因为该楼之上设置有巨大的金钟和皮鼓,每天定时撞击所发出的声音响彻全城。古代的中国,凡筑城必建一座钟鼓楼,如果没有钟鼓楼,这个城市就好像没有灵魂。所以,每一个城市的钟鼓楼都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公共性楼阁建筑之一,也是城市地标之一,在其内置钟、鼓、滴漏等计时和报时的工具。在没有钟表的年代,计时一直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有谯夫观察滴漏的情况来掌握时辰,然后按时报告给时辰官,再由时辰官宣布何时报时。滴、漏是两种计时工具,以滴水看刻度掌握时间的工具叫“滴”,以漏沙看刻度掌握时间的工具叫“漏”,把滴和漏的数据相互参照,是为了保证所掌握时辰的准确性。官府所掌握的时辰,是要与百姓一起分享的,所以就要靠撞击钟鼓的方法来通知百姓。人们只要听到钟鼓楼上撞击钟鼓的次数,就知道了此刻是午时还是未时。

古代钟鼓楼的起源已经不可追溯,但据史籍记载,在汉代已有 “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这两句诗里还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钟鼓楼也要为城市宵禁服务。中国古代城市施行的是里坊制,夜间是实行宵禁的。宵禁时间一到,就要按时关闭城门和里坊的街门,就要靠晨鼓暮钟声作为启闭城门和坊门的信号。

郧阳的钟鼓楼之所以最初叫 “谯楼”,不仅仅是因为钟鼓楼上有专门管理滴漏的谯夫,而且还在于一旦夜间宵禁之后,就不允许再撞击钟鼓发声扰民,而是靠谯夫敲击木梆报时。梆声自然没有钟鼓声传得那么远,但官府已经早有安排,在一些街道里,会安排值夜的更夫,钟鼓楼上的梆声传入近处街巷更夫的耳朵里,他们再敲击自己手中的木梆,以敲击的次数来告诉百姓此时的时辰。同时,他们的梆声也会传给下一个更夫,这样一站接一站地传递,梆声也就传递到全城的每一个角落。当然,城市里的更夫不只是打梆报时这一个任务,夜间巡逻维护治安也是他们的重要职责之一。

在中国,几乎所有城市的钟鼓楼均建于城市中心地带,而且多为两层建筑,除报时外,还兼有报警和礼仪的作用。每当城市发生灾害,楼上的钟鼓也会响起,是火警还是水警,抑或是匪警,钟鼓信号都是事先约定好的,一般人一听便懂,听到信号后如何处置平日里早有演练。还有,市民也能从钟鼓声里听出灾情发生的大概方位和紧急程度,从中判断出是应该去救灾还是逃生。另外,每当有朝廷大员莅临,或者有圣旨到达,钟鼓楼上的钟鼓声也会报喜,所起的是一种礼仪作用。

郧阳的钟鼓楼又被称为“镇郧楼”,其意义十分深刻。城市虽大,只要经营好一座钟鼓楼,就算是镇住了这座城市,这座城市也就有了灵魂和精气神。说起郧阳人对镇郧楼的崇敬,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的一个顺口溜可以说明一切:“郧阳有个钟鼓楼,半截子入在天里头。”

据史料记载:郧阳谯楼底层为石台,台宽六丈七尺,地面以下深四丈五尺,地面以上高一丈四尺。整个谯楼是一栋有28根柱子的层楼,楼高三丈四尺多。底层台上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刻着《新建郧阳府谯楼记》,为初建谯楼的郧阳巡抚陈清于明弘治十四年所撰写。

陈清,字廉夫,山东益都人,明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进士,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甲申十同年”之一。他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任郧阳巡抚,明弘治十四年闰七月改任户部右侍郎兼提督仓场,明正德元年(1506年)任南京工部尚书,但因忤逆太监刘瑾,被其矫诏令致仕(退休)。

石碑上所刻的 《新建郧阳府谯楼记》全文大意为:把郧县升为郧阳府,自明成化丙申年(公元1476年)开始,迄今已有25年了,但至今城墙建筑还没有竣工;各城门虽然开设并且能够关闭,但并不坚固;启闭制度有所建立,却没有完备。就因为这是草创之始,一切都不过初立一个规模而已,其兴滞补弊,必须有待于后来的继任者。

明弘治庚申年 (公元1500年),我奉皇帝之命抚治这个地方。抵郧阳行台的第三天,我环视城池完毕,就对身边的僚属们说: “现在国家太平已经130余年了,无论文官还是武将都沉于安乐,虽然兵强马壮,然而每当人们财物丰厚、人生顺达之时,就越是应该居安思危。何况,郧阳为三省要冲,是流民和逃亡之徒所集聚的地方,我们不能因马虎大意而居安忘备,如果这样就会抱愧不轻。”众人应答道: “岂敢不尽心尽力!”于是我就授之以谋划策略: “城垣还没有竣工的,应该马上增砌,使之竣工;瓮城是保护城门的,现在还没有,应该马上修筑。”由此开始,郧城的军人和民众开始交互劳作,各种工匠也招聘就绪准备进行施工。

又有僚属对我说: “郧阳府现在有城门,有掌管昏晨的司辰官,有掌握漏壶刻度的谯夫,有打梆子报更的更夫,有鼓角和钟罄。既然设置了这些职位,就应该建一座谯楼,楼上设置台,台与地面有石阶可登,管理这件差事的还应该有值夜武士。然而如今的郧阳把什么都废弃了,这不正常呀!”于是众人纷纷附和: “现在城内和城外的民居都很稠密,没有一块空地,前几任巡抚都有志于建一座谯楼,却都担心要挪动拆除民居而带来祸患。”我就对他们说: “居民之所以害怕拆迁,是因为让他们搬迁安置的地方不太好,大大地伤害了他们的情感和利益。如果现在让他们搬迁去的地方与原来居住的地方相类似,他们应该会欣然前往,哪里还会出现什么祸患? 《尚书》里所说 ‘丕从厥志’的意思是:我号召你们热爱这个新的都邑,完全是为了你们着想,是要满足你们自己的心愿,所以我就 ‘试着与你们一起搬迁,来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此前难道不是这样对百姓说的吗?”众人回答:“是。”

随后,我为此事檄文至布政司和郧阳府,并在府衙之东选好了地皮,给那里应当拆迁的居民都分配了上好的新地盘,然后砌石为台,台宽六丈七尺,深四丈五尺,高一丈四尺。在台上又修建了有28根柱子的层楼,楼高三丈四尺多。又用范铸法铸造出金属大钟,匡裁牛皮制作出大鼓,以及制造转漏等,所有器物莫不具备。

建成之后,有僚属进来对我说:“所建的这座楼巍然屹立在了郧阳城,有一种浩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人们站在楼上足以远观四方。如果现在不写一篇《记》,何以告示后来之人?我们请求您赐文,再把它刻诸于石。”因此我就当场书写了修建镇郧楼的始末才回家,有许多百姓在场足以证明。

镇郧楼上还有一块石碑,刻着陕西高陵人吕柟所撰写的《重建镇郧楼记》。

吕柟,字仲木,号泾野,陕西高陵人,明正德三年 (1508年)戊辰科进士,初授翰林院修撰,因看不惯宦官刘瑾窃政而引疾返乡。后复官纂修 《正德实录》,又遭贬为山西解州判官,摄行州事,并在解梁书院讲学,一时引来吴、楚、闽、越学士百余人。清嘉靖六年 (1527年),吕柟被升为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兼尚宝司卿,十一年升南京太常寺少卿,十四年调任国子监祭酒,次年升南京礼部侍郎,十八年致仕返乡。他平生皆以讲学为事,大江南北的门生多达千余人,朝鲜国也曾经奏请中国皇帝允许将其文作为教科书。

明正德七年十二月,郧阳巡抚刘琬回乡养病,其时重修的镇郧楼还没有完工,由知府王震主持继续修建,于明正德九年春终于竣工。

王震,字威远,河北邢台人,明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进士,于明正德五年任郧阳知府,明正德九年离任。离郧前,他请吕柟写了《重建镇郧楼记》,其全文大意为:邢台人王震守护郧阳四年了,把郧阳治理得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盗患止息而无事。正德甲戌春正月,因几年前失火而重修的郧阳谯楼主体工程终于竣工。新建的谯楼是重新筑基,在原址上修了一个如城门般的石台,上砌以砖,有个小洞门横直竖达,门前的道路能两车并行。基宽七丈五分,长是宽的3倍,深达五丈,高二仞。台高三丈二尺三分,长是高的2倍,其上有庭柱28根,楼为重檐连接,多层斗拱,大堂左右有宽大的窗户和宽敞的长廊,顶上是五彩的椽子,把更换之后的钟鼓放置在大堂内,以告知人们早晨与黄昏的到来,新建的谯楼到夏六月时装修完成。

当初,巡抚刘琬在明正德七年开始重修这座楼时,就重新命名为“镇郧楼”。后来又有合肥人张淳、东平人王宪相继担任郧阳巡抚,继承刘琬的志向继续修建此楼。镇郧楼竣工之后,知府王震派使者远赴千里取《记》。高陵人吕柟问:“这座楼是木石所积,怎么能够镇郧呢?”看了诸公的嘱托之后才知道:几年前有赵燧等贼寇劫掠于竹山,还有铦丑等贼西侵于竹溪、房县之地,郧阳虽然东有方城、黎子、矾石,南有龙门、天马,西有石门、九室、黄竹之险,也还是难以安宁,怎么会只依赖此楼呢?当时的郧阳,小有太守守于下,大有陆续而来的巡抚抚于上,这是郧阳历史上几乎没有过的事情。镇守郧阳当然得依靠诸位大夫,依靠一座楼怎么能够据守?

之所以要为这座楼取“镇郧”之名,则是要让郧阳人知道,爱戴朝廷命官就如子弟爱戴父兄。以朝廷纲纪镇郧,则郧阳就理而不乱;以忠信仁义镇郧,则郧阳人民就会恭敬严肃;以礼仪和习俗镇郧,则郧阳就会团结和睦;以军队镇郧,则郧阳就勇猛之士倍出。然后内部没有了变节之忧,对外就不会恐惧贼寇,这就是要让郧阳人仰望来此赴任的诸位大夫,就如同仰望这座楼一样巍然崇高。这就是之所以要用 “镇郧楼”这个名字的缘由。不然,楼高百尺有什么用?

郧阳是过去的麇国之地。昔日楚为商朝的臣子,在灭江国、灭六 (安)国、灭庸国之后横行于南方。麇王就率领百濮选在这个地方讨伐楚国,逼得楚人逃到阪高去避难。选在郧阳伐楚,看来昔日的麇王也知道镇守的道理!按我大明的地图,现在的郧阳岂止是昔日一小小的麇国之地!其为府的时间虽然不久,但郧阳南隶荆襄,东距吴越,西通川陕,北达豫州,为四省之交,万山之会,江汉之泽,是国家发生灾荒战乱时流亡离散之人必聚的地方,有战事则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朝廷才要在这里设郡。各位大夫在这里,上有能够恪尽职守的巡抚,下有可以控制地方的多任知府,岂止是只镇了一个郧阳?而是朝廷宏图大业的依赖啊。若是这样,那么这座楼又不足以仅用 “镇郧”来命名。于是,来者拿着我写的 《记》回去报告给了太守,然后将 《记》镌刻于石碑之上,以告诉后来继任治郧的所有大夫。此时为正德九年。

令人寻味的是,这块石碑上还刻有一句话: “案: 《周礼》:度堂以筵,筵一丈”。意思是说, 《周礼》里说: “量堂屋是以筵为单位,一筵为一丈。”其实 “筵”就是席,也就是桌子,是要看堂屋里能够摆得下几张桌子。我认为这不是吕柟《重建镇郧楼记》里的原话,而应该是刻碑的人怕老百姓不明白所加的按语。

(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