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感受文字的力量

时间:2020-04-21 10:53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徐圣娥

曾经有句经典台词这样说道:“自己带不走、别人抢得走的是金钱;自己带不走、别人抢不走的是知识;自己带得走、别人抢不走的是智慧。”如果把这句话用到写材料上,把写材料当成一门技能、当成是智慧的累积,那么写材料可能就不会那么枯燥了。

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英国诗人拜伦有一次在街上散步,看见一位盲人在乞讨,身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路过的人很多,但大家都像没看见一样,没人在意,他面前的破盆子一直空空如也。诗人走上前去,在盲人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她。”一下子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心,过路的人纷纷伸出援手。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境遇,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毛主席曾说过:“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拿破仑也曾说过,新闻记者的一支笔,顶得上十万支毛瑟枪。一支笔能与战场上的精兵、战争中的武器相提并论,这便是文字的力量、文字的战斗力。凡人如斯的我们该怎样努力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首先是心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材料,有兴趣最好,没兴趣就摆正心态,培养兴趣。每个人不可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喜欢是易耗品,总是“烟花易冷”。再喜欢的事,时间久了,也会发现诸多不喜欢之处;再不喜欢的事,时间久了,也能从中发现点滴喜欢之处。要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小儿垂钓般的专注,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更要有干好每项工作的细心、耐心与决心。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历练中,化喜欢为信仰、化兴趣为力量。

关键是学习。文字是传递思想的重要工具,学习是写材料的必由之路,写材料终究写的是思想,拼的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省市各类文件制度,领会的是思想精华,以确保我们写材料时贯彻的方向不偏、落实的精神不变、执行的力度不减;学习单位之前类似主题的材料,领会的是工作的纵向持续,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这项工作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把握这项工作的发展趋势,拓宽材料的深度;学习外单位类似主题的材料,领会的是工作的横向联系,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这项工作整体的发展水平,各方面近况,从而更好地把握这项工作的延展度,拓宽材料的广度。要做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重点是练笔。“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写材料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坚持实践,坚持练笔,在实践中感悟,在练笔中提升。养成没事就写写的习惯,哪怕一句话、一个段落,或者一篇文章。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以写来倒逼自己学习,增强知识储备。坚持下来,我们也能够做到像卖油翁那样 “无他,惟手熟尔”。具体到每个材料,要做到“上接天线,下连地气,字里行间显锐气,遣词造句有灵气”。“上接天线”就是掌握最新出台的文件政策、领导讲话指示精神等,第一时间消化吸收,下大力气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下连地气”就是掌握最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能“闭门造车”,写材料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快速精准地解决问题;“字里行间显锐气”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清晰明确,不含糊其辞,不模棱两可,直面问题,观点独到,给人启发,发人深省,授人以渔;“遣词造句有灵气”就是构思精妙、行文流畅、词句优美、精彩纷呈,读起来赏心悦目,回味起来其乐无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写材料是个漫长的学习、探索、求知、求真的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在各种煎熬中对抗一次次失败、偶尔的厌倦,进而获得螺旋式上升的成就感,支撑我们一直走下去,直至柳暗花明。

(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