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与崛起

时间:2020-05-10 08:46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梅洁

2008年11月,南水北调中线二期移民工程在十堰市全面启动。这是十堰地区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移民28.7万人后,再度移民18.2万人。

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十堰有许多乡镇、村庄在半个世纪里,经历了两次、三次淹没后搬迁后靠上山,30余万亩滨江肥田沃地沉入江底。几十年来,十堰人在荒滩、石岗上一块一块地捡石头、一担一担地挑河泥再造土地。

然而,为了汉水北上,解决北方用水困难,2010年至2012年,十堰移民再次走上大迁徙的路,水位线下的土地、村镇、道路、房屋、码头、桥梁、电信线路再度沉没……

郧阳区前后两次迁徙18万人。一个集老、山、边、贫、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大迁徙、大沉没之后,面临着更加深度的贫困。而为了保护水源区水质,他们迁建57家企业,关停80余家企业。

2015年,十堰被列入国家限制性功能开发区,郧阳区再度取缔河汊网箱、治理畜禽养殖,拆除2.47万亩围网拦网,2.68万只网箱,关停转迁111家养殖场……

郧阳人重新站起来的支点在哪儿?

2014年,郧阳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16.3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5.63%,超出湖北省平均水平20.82个百分点。其中,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需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达2.1万户、6.3万人,全省排名第三。这么多人易地搬迁,其难度一点不亚于南水北调中线大移民。

而这一年的12月12日,碧波荡漾的汉水穿越中原大地,沿太行山脉东麓一路向北,流进豫、冀、京、津亿万人家。

从来与命运的抗争都充满了悲壮!从来向命运挑战时绝对潜隐着机遇!

在郧阳区艰辛工作了13年、亲历了郧阳大牺牲、大奉献的区委书记孙道军说:“郧阳的贫困不是郧阳人懒,是我们伤了元气呀……”

就在此刻,中央作出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的重大决策。天赋机遇于牺牲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人们,在郧阳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郧阳人民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反贫困战役。不服输、不认命、敢于拼的郧阳人开始了改变命运的征程。

“贵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孙道军心中萦绕,这声音刹时响遍中国。中央严格要求: “必须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精准”两字以千钧之力压在郧阳决策者的肩上。孙道军说,为了落实 “精准”要求,他们开始了一个庞大而艰辛的行动:全区组织341支扶贫工作队、1.2万名区乡村三级党员干部走进全区7.4万家农户,每人包保3至5户,开展彻底的劳动力摸底调查,坚决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然后分层分类建立信息档案。

十几万贫困人口的信息建档,使他们站在了一个致高点,清晰地把握了战役的方略和战术的进攻要点:必须为每一个家庭找到稳定收入来源,有收入方可持续、真正脱贫。

鉴于此,他们又开始了百名干部走百家企业大行动,了解所有企业、项目等用工需求;为帮助贫困户找工作,他们深入珠三角、北上广,根据企业需求由政府免费为农民提供各类技术培训,高质量输出8万余名劳动力。

2019年初夏,我走进郧阳区青曲镇蓝莓基地,看到低矮的树枝上挂满了累累的紫色果实,蓝莓丰收在望。基地老板指着眼前逶迄的山梁兴奋地告诉我们:“在蓝莓园里劳动的农民都有可观收入。再过一两天,这里就要举办蓝莓采摘节。”我了解到,郧阳区政府近几年倾力帮助盘活困难企业,带动发展桑葚、蓝莓、木瓜、花椒等产业基地20余万亩,蔬菜、中药材基地50余万亩,直接、间接提供就业岗位3.2万个。

傍晚,我们来到柳陂镇辽瓦幸福院,这里住着300多名孤寡残疾老人。我们到达时他们正在吃晚饭,在就餐的桌椅前我问老人: “能吃饱吗?”老人笑着说: “两菜一汤,米饭、烙饼、面条,管饱,每星期还包一顿饺子。”又说: “搁在往年,我们没儿没女,早饿死了……”望着眼前这些原本没有任何生活指望的弱者,如今衣食无忧,我感慨万千。随行的郧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茹女士告诉我们: “郧阳区已在20个乡镇建立了这样的医疗文化设施配套、食宿环境干净舒适的高标准养老院,兜底安置了5223位农村孤寡老人、残疾智障等特殊群体。

“为了每一个家庭都摆脱贫困,我们想尽办法。我们的干部吃苦耐劳,有三位扶贫队长牺牲在岗位上。实现精准脱贫,我们必须坚定地守初心、担大责、迎国考。再苦再难也要为63万人谋划好家业,一起奔小康!”在郧阳滨江书屋,孙道军倾心与我们交谈了整整三个小时。

郧阳反贫困战役最精彩最令人震撼的是大规模易地搬迁,以搬迁促产业转型,从而创造出郧阳模式。该模式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典范。

精准扶贫工作一开始,郧阳区委、区政府就决定从6万人易地搬迁破局,易地搬迁和产业发展一步到位,产业和脱贫一举实现。该区各乡镇严格践行对贫困户“选最好的地方安置,以最优的产业帮扶”的承诺,在环郧阳湖中心城区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在国道、省道沿线城镇经济带,统筹规划了372个集中安置点,全部按照高标准建设,而香菇、袜业两大产业,给郧阳精准脱贫提供了强劲力量。

“其实,我们是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充满风险的路,这也是被逼出来的一条路。南水北调导致许多土地淹没,郧阳难以找到成片的地方安置贫困农民。不集中实施易地搬迁、没有稳定产业,贫困户难以脱贫。但是把数万名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从深山迁出来,集聚成一个现代化社区,从事现代化产业的生产,这条路是否走得通,是否能成功?当初,我们心里没底,但有一个信念支撑:不能只是小打小闹。为贫困户就地盖房、改水、修路,这些我们必须做,但若没有真正的产业保障,他们会很快返贫。我们必须为他们找到稳定的好产业,让他们稳定脱贫致富。对贫困农民而言,这也是一场改变命运的决战。对我们来说,必须远远送他们一程,才算打赢这场战役。”郧阳区区长胡先平一番真诚的话令我感动。郧阳人有这样一班忠诚于他们的当家人,是他们的福祉。

迎着朝阳,我们来到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看到经过两年拼搏、投资10亿元的香菇小镇蓬勃发展,165栋、4100百多套易地搬迁移民安置房高高矗立,依山就势而建的12万平方米、2000个香菇大棚里,一千万棒香菇长势喜人。

2018年底从胡家营镇搬迁到香菇小镇的朱芳一家4口人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房子,夫妻俩承包3个香菇大棚,一年能挣3万多元。朱芳告诉我们这些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幸福。

如今,这里集中安置了郧阳区18个乡镇、4169户、15021位贫困人口,配套建设1000万棒香菇产业基地,创建了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单体项目。

眼下,郧阳依托湖北十堰昌欣香菇产业公司,在全区建设自动化制棒车间28个,发展香菇3500万棒,实现种植收益30亿元,带动3万贫困户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与郧阳签约的上海东北亚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香菇小镇投资11亿元,建设亚新针织产业扶贫项目。两栋、三层,总面积约4.2万平方米的厂房、1万平方米的食堂及职工宿舍都已建成。袜业扶贫车间设计安装织袜机2000台,是中国内地最大的袜业扶贫车间。

走进安放着640台意大利进口织袜机的车间,我了解到,许多以前在外地打工的青年回到家乡,就近就业增收。如今,担任袜厂领班的熊彦珍,几个月前与郧阳技校34名同学一起到上海参加培训已结业,现在他们是郧阳袜业第一代技师。这些农家儿女已成为郧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 “袜业产业工人”。

望着熊彦珍和她的伙伴在长长的机车道上工作着,我非常感动:曾经荒芜的山坡,如今变成了现代化工业园区,一个积贫积弱的新农村如今跨越发展!郧阳,真的是在甩掉贫困,大步迈向幸福了!

两年来,郧阳区先后从上海、浙江等地引进19家袜业企业,在柳陂镇建起了袜业扶贫产业园,在18个乡镇建设袜业扶贫车间,全区配置织袜机7500台,年可织各种出口棉袜10亿双,产值达20亿元,带动1.5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编辑:李月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