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十堰日报》“铁粉”

时间:2020-06-16 09:34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程培长

我是《十堰日报》的忠实读者、模范通讯员、铁杆粉丝,与《十堰日报》的情谊长达39年。看报与写稿是我与《十堰日报》联系的纽带。

1981年,我在农行丹江口市支行办公室工作,负责单位的文秘与通讯报道工作。从那时开始,我就整天与报纸打交道。久而久之,我与《郧阳报》(现在的《十堰日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每天一上班,我就先看报纸,尤其是《郧阳报》,因为这上面报道本地区的内容较多,指导性强。同时,我想看一下是否采用了自己写的稿件。如果看到自己写的稿件被刊发出来,心里就像喝了蜂蜜一样甜!

1982年7月下旬,《郧阳报》驻均县(今丹江口市)记者站站长郑世杰约我一同到基层采访,我们从当时的凉水河公社开始,沿着习家店、肖川、老营、六里坪这条线路,边调研边采访边写稿。最终,稿件除《湖北日报》采用1篇外,《郧阳报》采用了8篇,这是我写通讯报道的丰产期,这要归功于郑老师的指导与帮助。1982年,我被《郧阳报》评为模范通讯员。

与《郧阳报》结缘后,我就开始收藏报纸。我先是把报纸上刊登的自己的稿件剪下来,粘贴成册,后来发展到收藏当天报纸的全部版面,再后来又增加到收藏一月的报纸、一年的报纸。日积月累,收集的报纸越来越多。

由于集报的共同爱好,我结识了张宝庆与刘跃进两位报友。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把十堰地区的集报爱好者联合起来,于2008年6月成立了“十堰市集报协会”,大家推选我担任首届会长。

协会成立当天,我们在市图书馆举办了“抗震救灾迎奥运集报展”,还开展了老报纸义卖活动,收到善款1308元,全部捐给汶川地震灾区。

之后,我集报的劲头更强了,除了自费订阅《十堰日报》外,还经常在网上淘报纸,到废品收购站找报纸,只要自己看中的报纸,就尽量想办法弄到手。2014年秋天,我从襄阳市一位收藏家那里用不菲的价格购回了两吨多旧报纸,包括早期的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现在,我收集的各类报纸达5000多种、15万份,在全国集报圈中小有名气。

十堰日报社对集报协会支持相当大,免费为我们印刷内部交流资料《十堰集报》,每当出特刊或号外时,都赠送给我们一批供收藏,而且我们多次合作办报展。

在十堰日报社及爱心人士陈平的支持下,我于2016年在郧阳区茶店镇樱桃沟村开办了“郧阳培长报纸博物馆”,馆名由原中共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先生提写。2017年,报纸博物馆获得了文物部门的登记备案及民政部门的民办非企业法人证书,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接待二万多人次,使我的集报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我开办的报纸博物馆先后被授予“中国集报之家”“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肓基地”“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我个人分别于2013年、2018年当选为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第三届、第四届副会长,这既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鞭策。

今后,我将以传播集报文化为己任,讲好报纸的故事,努力使报纸博物馆里的报纸活起来、动起来,以此来报答 《十堰日报》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