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梦从这里开始

时间:2020-06-23 08:54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李平

29年前,19岁的我在当村党支部书记的大哥家中看到一摞报纸,其中有几份《郧阳报》(《十堰日报》前身),这是我第一次看报,我便顺手拿走了几张报纸。从未走出乡外的我从报上看到了山外的事,感到有些新鲜,以后有事没事到大哥家看报,渐渐迷上了报纸。

迫于生计,那一年我不得不外出打工。第一次乘船出山,一路上我想,到十堰了一定要看看《郧阳报》办公地址在哪里!到十堰城区后,在公交车上我双眼一直盯着窗外,直到看到挂有《郧阳报》编辑部牌子的房子,心中不由一阵惊喜,我看到了报社。

在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我四处寻求工作,没有住处,从没吃过一顿肉,就连青菜也吃得很少。打工的艰辛,让我想到了回家。出门整整26天后,我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再次来到十堰城区,我又看到《郧阳报》的牌子,突然有种强烈的愿望:向报社投稿!回家后,我找来一张纸,把自己的打工经历写下来,然后划船10多公里,再走20多分钟山路到乡邮局,将“处女作”邮寄给《郧阳报》和《湖北农民报》,结果都没音信。

我没有气馁,坚持继续写。有一次,我听说当地乡政府给老师办实事,赢得群众口碑。经过调查,我写了篇稿件投寄给《郧阳报》。过了几天,乡里有人告诉我,我的文章见报了。

我清楚记得,这篇稿件刊登在1992年9月10日《郧阳报》三版。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稿件,这篇稿件激发的写作信心和勇气,让我一发不可收拾。从此,我在农闲之余不停写作,省下油盐钱买来信封、邮票、稿纸,在简陋的土墙房中、在昏暗的油灯下写作。

第一篇稿件变成铅字的第二年,村小学缺一名代课老师,有人说我在报上登文章,推荐我去代课。当代课老师后,我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教学之余,我把学校里、村里的新鲜事写出来,邮寄给报社。一年的时间,我在《郧阳报》发表10多篇稿件,在《湖北农民报》发表稿件近20篇,在中央、省、市各级电台刊播稿件数十篇。

代课3年后,1995年秋季开学报名当天,我接到通知来到乡政府,乡党委书记接待了我,他说:“你在报上发表的文章我都看到了,乡上相中你了,想聘你为新闻报道员,愿意的话,明天就来上班。”听到这话,我的心怦怦直跳。回到家的那一夜,我失眠了。

我迈进了乡政府的办公楼,把家中三条腿桌子上的那块蓝玻璃也带到了乡政府。我抓住在政府工作的机会,在那块蓝玻璃上“刻”出一篇篇稿件,陆续见诸报刊。一年中,竟有5篇报道登上《人民日报》,“全县十佳通讯员”“全市最佳通讯员”等殊荣也接踵而至。1998年3月,我获评房县十大新闻人物。当年,我的第一本新闻作品集面世。也就在这年,我被县里破例转为正式职工。

1999年4月的一天,从县里来的一辆小轿车停在乡政府院内,来者是一县直部门负责人,说是受县领导指令调我到县直机关上班。县直机关办公条件比乡政府好得多,不过与我想当记者的梦想相差甚远。两年后,我萌生了到十堰媒体求职的想法。

2001年元宵节刚过,我怀揣借来的路费,拎着一个装着荣誉证书、报纸剪贴本、新闻作品集的大蛇皮袋,住进了十堰日报社对面的十堰大学招待所。第二天,我鼓足勇气和报社领导面谈。这次面谈的最大收获,是我获得了进入报社的“通行证”!

这一年的4月,我走进十堰日报社大楼,成为《十堰晚报》见习记者。次年,成为正式记者。2007年4月,我又走进梦寐以求的《十堰日报》(原《郧阳报》)编辑部。2010年元月,我通过竞争上岗成为一名中层干部。

时光匆匆,奋争如在眼前。如今,我在十堰日报社工作已整整19年。19年来,我与《十堰日报》相识相知相伴,与《十堰日报》共成长。这张报纸让我圆了记者梦想,让我融入了这座美丽的城市,让我告别了贫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感恩于您——《十堰日报》!

(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