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魁
我从1994年参加工作开始,陆续在《郧阳报》(《十堰日报》前身)上发表了一些新闻稿件。一晃20多年过去了,看到这些变成铅字的稿件,心中无比快乐。
从起初发表一些 “火柴盒”“豆腐块”,到稿件上头版头条,甚至占据一大块版面,从消息、通讯到言论,从单篇稿件到系列报道,从纯文字稿到组图……借助 《十堰日报》,我一步步成长。现在,我虽然不再刻意收集剪贴发表文章的样报,但稿件发表后的快乐依然如初。
作为县委宣传部的一名干部,协助发行报纸、读报、用报、写稿是我的职责,我也因此与十堰日报社的编辑记者结下深厚情谊,有些人、有些事我永生难忘。
记得前年随县委宣传部领导到报社,时任十堰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东晖小雨中提前在报社门口等待,落座后,他热情介绍……
现任十堰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时任总编辑王清,更是让我感动:一日,他没有亮明身份,打电话询问核实我的一篇稿件。一直到稿件报送并获得湖北新闻奖后很长时间,我才趁出差匆匆拜见。我们一见如故,他亲切地给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还指导我构思关于竹山十星级系列报道的主题、标题的推敲等细节,我洗耳恭听,如获至宝。他的话我至今铭记:做新闻,心要纯。
十堰日报社摄影记者陶德斌,他拍摄的照片总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峭壁上的摇篮》到记录南水北调中线移民的画册中回头招手的老人……一图胜千言,给人心灵的冲击。抗疫期间,他跋涉城乡,拍摄800余幅《疫情“常”镜头》,精选120幅广为传播。这些抗疫影像,是光影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同构,必定载入史册。
从十堰日报传媒集团领导、部主任到年轻的记者编辑,因工作关系,我们亦师亦友。尤其难以忘怀的是,去年冬天,为修改一篇稿件,《十堰日报》要闻部主任陈立波和我一起,寒夜在编辑部加班,字斟句酌,反复修改。
知来路,启新程。《十堰日报》与新中国同成长,以一张油印小报起家,成长为一家主业精进、多元并进的报业集团;从一张白纸黑字的报纸到构建报网全媒体,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新时代主流媒体。这背后凝聚了报社一班人的责任、担当、情怀,《十堰日报》也因此铸就了良好的公信力、创新力、影响力。
不忘初心,守正创新,方得始终。《十堰日报》七十华诞之际,作为读者、作者,叙旧话新,乐事一桩。
张华魁
我从1994年参加工作开始,陆续在《郧阳报》(《十堰日报》前身)上发表了一些新闻稿件。一晃20多年过去了,看到这些变成铅字的稿件,心中无比快乐。
从起初发表一些 “火柴盒”“豆腐块”,到稿件上头版头条,甚至占据一大块版面,从消息、通讯到言论,从单篇稿件到系列报道,从纯文字稿到组图……借助 《十堰日报》,我一步步成长。现在,我虽然不再刻意收集剪贴发表文章的样报,但稿件发表后的快乐依然如初。
作为县委宣传部的一名干部,协助发行报纸、读报、用报、写稿是我的职责,我也因此与十堰日报社的编辑记者结下深厚情谊,有些人、有些事我永生难忘。
记得前年随县委宣传部领导到报社,时任十堰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东晖小雨中提前在报社门口等待,落座后,他热情介绍……
现任十堰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时任总编辑王清,更是让我感动:一日,他没有亮明身份,打电话询问核实我的一篇稿件。一直到稿件报送并获得湖北新闻奖后很长时间,我才趁出差匆匆拜见。我们一见如故,他亲切地给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还指导我构思关于竹山十星级系列报道的主题、标题的推敲等细节,我洗耳恭听,如获至宝。他的话我至今铭记:做新闻,心要纯。
十堰日报社摄影记者陶德斌,他拍摄的照片总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峭壁上的摇篮》到记录南水北调中线移民的画册中回头招手的老人……一图胜千言,给人心灵的冲击。抗疫期间,他跋涉城乡,拍摄800余幅《疫情“常”镜头》,精选120幅广为传播。这些抗疫影像,是光影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同构,必定载入史册。
从十堰日报传媒集团领导、部主任到年轻的记者编辑,因工作关系,我们亦师亦友。尤其难以忘怀的是,去年冬天,为修改一篇稿件,《十堰日报》要闻部主任陈立波和我一起,寒夜在编辑部加班,字斟句酌,反复修改。
知来路,启新程。《十堰日报》与新中国同成长,以一张油印小报起家,成长为一家主业精进、多元并进的报业集团;从一张白纸黑字的报纸到构建报网全媒体,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新时代主流媒体。这背后凝聚了报社一班人的责任、担当、情怀,《十堰日报》也因此铸就了良好的公信力、创新力、影响力。
不忘初心,守正创新,方得始终。《十堰日报》七十华诞之际,作为读者、作者,叙旧话新,乐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