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市文联市作协“走进上庸”文创笔会在竹山举办

时间:2020-09-17 10:01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冰客 通讯员 袁胜敏 报道:9月12日至14日,由十堰市文联、市作协主办,竹山县文联、县作协承办的“走进上庸”十堰市文学创作培训笔会在竹山县上庸镇举行。来自全市各地的近40名文学作者参加了活动。

培训会上,著名作家、《福建文学》杂志副主编石华鹏,诗人赵原,分别以《故事的文学性价值》《当代处境中的诗歌艺术》为主题,开展文学辅导讲座。会后,与会作者之间进行作品交流,分组讨论,老作者对新作者进行了创作辅导。

就“文学何为”一题,与会作者积极发言,记者从中节选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牛少博:在短平快的新媒体海洋里,文学正缺席在大部分人的大多数时间里。但必须期待,在心灵与心灵相互靠近之际,永恒的文学就一定悄悄到场了。

王茂卿:行将知天命时,我又重拾少年文学梦。那么,就我而言,文学到底何用?从心底回答,我认为就俩字儿:快乐。

王素冰:对我来说,文学的读与写,更像是一次艰辛而奇特的旅程。好在还有梦想,像浩瀚的星空,深远高淼,引领着另一个我,如大鹏一样,扶摇而上,飞升于天际;好在还有爱,它是长夜里的烛光,哪怕只是星星点点,却总能照亮世界,温暖人心。

王德彩:父母去世很早,写父亲母亲是我写作的最初动机。我只是想让父母亲留在我的文章中,把文章留在刊物上。我甚至荒唐地认为,即将掩没在丛林中的父母从此就住在这里。这是世上任何风水宝地都无法企及的!

草馨儿:对诗歌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不能沉下心来,进入澄明的世界,即便再华美的语言也达不到诗的意境。对诗歌要有感激之情,感谢诗歌,让你礼遇人生路上最美的风景;感谢诗歌,让你饱受磨难和挫折;感谢诗歌,让你的灵魂找到故乡……

西域:文学何为?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保持文学的真实,就是保持独立与寒冷,啜菽饮水,茹苦自励;就是在浪潮汹涌的这个时代保持自身的干燥与洁身自好。所以,真实的文学又是良知的、恣意的、少数的。

冰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学表达形式,无论何种形式,最终都是诗意的表达。要摒弃那些伪诗的东西,让诗歌回归传统,回归到大众中来,才会赢得更多的读者,才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诗意的开始,就让我们从写诗开始,坚守诗歌这块圣洁的净土吧!

刘奇:我们的人生多半有缺憾。通过文学创作,我们可以抒发情感,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放在文学作品中的某个人物的情感上,为之喜,为之悲。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安贫乐道,富而不骄,让人内心充实、自信、淡定。

阮家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为了构拟人与精神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就拿小说来说,题材包罗万象,只有想不到的东西,没有写不到的小说。尽管如此,但小说家还是应该写自己最熟悉的题材。

李冬梅:文学的意义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读到一篇文字,说文学最早的起源,是为了对抗恐惧。我忽然明白,原来这才是文学最大的存在意义。只要文学存在,就能让我们在喧嚣的俗世中,保持心态平和、目光清澈、呼吸从容,甚而感觉这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李微:文学是沟通情感之门的钥匙,只有真诚的写作者才能打动读者,引发情感的共鸣。正所谓“诗不必深,一时雅致”。举凡天下文章,不发自至情,再怎样庄严神圣,精深雅致,都难以打动人心。

杨志艳:人类不能没有文学,否则思想和精神将会枯竭,如同一具行尸走肉。人类的文学宝库中所蕴含的感动与美好,只有倘佯其中才会觉得妙不可言,有时它就是那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吴双琴:文学是感情的产物,文学作品必须要有能让人感动的语言,它必须真实、深刻,散发人性的光辉。真正好的文学作品要以生活做底色,要有深邃的思想作为内在支撑,要有真挚情感的切近传达,要有精到的艺术构思,从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与生命力。

张泽雄:文学,作为人类心灵、精神品质的呈现,而当世界一切物化、精神溃散,文学何为?精神救赎始终是文学扮演的重要角色。摒除时间的杂质,文学总能洞悉到它的真相,听到自己的回声。文学是语言完成的审美,更是时代、社会生活的遗留物,我们往往捡拾到的只是它的某些碎片,有的可以看见这个时代,有的却看不清。

张静:文学于我是精神、灵魂上的成就和摆渡,是一种救赎和打捞,也是一件虚无的事情。她的虚无在于不用刻意,而是随心、漫无目的地随性而为。或许没有终点,仅仅是心灵那一刻的悸动。文学也是探秘,她能掏出我们心里幽暗的地方,照亮我们的生活。

陆龙和:文学是人学。因此,文学作品表现的内容必然涉及最为基本的社会价值关系,大而言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小而言之,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即精神性价值。

陈秀丽:不期警世鸣人,只想让文学成为我的灵魂伴侣。睹物,思绪皆是故事、诗句。文学是生活所得。生命的认知和体验,用有意蕴的文字呈现出来,草木星月、意念情愫,皆是自己的另一种观照和对话。文字的升华伴随思考,如探险般充满乐趣,也期遇意外的宝藏。

罗锦华:起初,写了几年诗歌,不敢往外投稿,存着自我陶醉。写着写着,就上了瘾,再也停不下来,慢慢地诗歌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它们不能饱腹,却让我舒服地上瘾。我想说,文学无用,但我却已离不开它。

周玉洁:文学应当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于我而言,我的文学之为,可能是记录。那些经历过的事、走过的时光、遇见的人,记下来,立此存证。记录的过程、回望的过程,也是审视的过程。记忆和感受经过经年日久的过滤,留下来的是时光的河流里冲刷不走的石头。

周国军:我个人对文学的理解可以概括为文以记载,学以传承。当下,文学的功用因为各种媒体的兴起受到多方面冲击,文学一方面需要坚守与坚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写作者顺应时代潮流,不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爬坡过坎。

段吉雄: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就应该敢于向自己下手,敢于陌生化的写作。与别人的语言雷同、风格雷同、思维雷同、文章雷同,只会是这个世界多了一个别人,而不是拥有一个真实的个性化、创新化的自我。真正的文学作品,就是探究人性的深度与斑斓、隐秘与畅达,建构一种形而上的,既可以联通天地古今,又可以使人能够用心感受到的人文境界。这其实就是文学的初心。

侯金玉:文学写人。作为社会人的作家应研究社会,脱离社会的文学有存在的可能吗?人是时代的人,文学是时代的文学。作家必须倾听时代足音,把握时代脉搏,融入时代洪流,才能写出直击人心最柔弱点的作品。

袁胜敏:现在,文学的声音相当微弱,相当边缘。但是,文学永远不会消亡。历史证明,社会越是混乱,文学的作用似乎越大。那么,它到底有何作为?我认为可列为以下几种:文学成为写作者和阅读者自娱自乐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装点盛世繁荣的小花朵,成为了解当下人们生存状态的一个小窗口。

袁斌:青年时书生意气,梦也懵懂,情也懵懂,文学陪我追梦,文也青涩,情也青涩,胡乱写几首小诗,涂鸦的尽是青春的气息。而今渐入老年,心也淡然,人也淡然,文学更如知己,执着时仍可努力,情深处可述衷肠。其实不止知己,还有万千迷离:我走了,它还在,好文字,永流传。

蔡峥嵘:文学像是暗夜里的明灯,让我看见生活之外的光亮,让我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和现实中的缺憾。我喜欢文学,比如诗歌,它让我内心更加澄净和美好。

魏荣冰:文学具有“向下”的惯性和“向善”的属性,反映客观现实,烛照作家心灵,完成对现实世界的重构和心灵世界的开掘。文学因而具有烟火的气息和精神的向度,试图完成对众生的人格塑造与精神渡引。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吾从之。

李兴艳:文学何为?于平凡的我们来说,它大多时候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用处。但在有它陪伴的世界里,我不断丰盈、不断成长、不断拆毁,又不断重建,让我不断认识自己,然后诞生出新的自己。余生苍茫,唯有爱与写作。

( 责任编辑:曹婧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