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蒸盆飘香

时间:2021-02-07 08:55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牧牛图 李可柒 作

■何志明

寒风掠过清冷的街巷,枯叶颤抖着摇摇欲坠,街巷两旁的建筑僵硬地呆立着,空气寒冷而干燥,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厚实的棉衣包裹着全身,依然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我艰难地挪动着有些冻僵的双腿,心里想念着母亲在寒冬时节精心烹制的蒸盆。盛上一碗汤,把脸埋进阔大的碗口,热气扑面而来,暖意直达心底。

我和姐姐上初中时住校,学校伙食差,我们放寒假回家后,母亲一定会做蒸盆给我们吃。母亲做蒸盆选材用料极为讲究:野山药是她亲自从山上挖来的,鸡是自家散养的老母鸡,猪蹄也是经过柴火熏制的……所有食材准备妥当,母亲把柴火灶烧得旺旺的,将猪蹄、鸡肉、大葱、生姜块、干红椒、干竹笋、鲜香菇、沙参、花椒,加少许清水、适量精盐装盆后,就上蒸笼蒸。母亲抽空在煤炉上做起了鸡蛋盒子,把搅匀的鸡蛋液倒入烧热的铁勺,摊薄后裹入新鲜瘦猪肉馅,形如金鱼。

四个小时后,母亲减少灶里的干柴,火势变小后再放土豆、胡萝卜、野山药。红红的火焰舔舐着锅底,锅内咕嘟作响,十几种食材的味道在蒸笼内相互渗透融合,氤氲的蒸汽带着香味慢慢地飘出来,初而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继而变得清香浓郁,如决堤之水势不可挡。中火再蒸半个钟头后,母亲往蒸盆里添加了鸡蛋盒子、菠菜稍稍闷几分钟,就大功告成了。母亲把蒸盆端上桌,只见汤中菠菜翠绿,条条金鱼嬉戏期间,猪蹄红、土豆黄、山药白,各色相映,汤清色美,香味扑鼻。

我和姐姐连忙盛了两碗,大快朵颐起来。猪蹄酥软、入口柔滑,鸡肉细嫩软糯,喝一口汤,鲜醇绵长,让人回味无穷。母亲见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笑着说:“蒸盆好吃,菜难做。说起竹溪蒸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见我们有了兴致,母亲便娓娓道来。相传,唐朝人薛刚正月十五大闹花灯打死太子,武则天下令将其满门抄斩,薛刚逃至泗水关,投奔本家哥哥薛义。薛义与夫人杨氏商量将薛刚抓起来押往长安,捉住他可“一两骨一两金,一两肉一两银”。杨氏当即斥责了薛义,说他忘恩负义,薛义连忙辩解,并让杨氏安排宴席。三人坐定后,杨氏便吩咐上菜。最后上的是一个大陶盆装的热气腾腾的蒸盆。杨氏给薛刚奉菜,说:“恩人明日满十八岁,我特吩咐厨房以十八种好料清蒸数时辰,称之为蒸盆,一者祝君有财不外流,二者愿君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三者愿君落难之时十八罗汉保佑……”哥哥热情劝酒,性格直爽的薛刚未生疑心,尽情享用美酒佳肴。谁料薛义手持一把九转阴阳壶,给薛刚斟上毒酒。很快薛刚毒发,薛义吩咐家丁将他捆绑起来押往长安,杨氏前来阻挡,竟被薛义当场踢死。为纪念杨氏夫人大仁大义,后来竹溪县的妇女都仿效她做蒸盆来招待贵客。至今,竹溪县的民间还传诵着她的美德。

竹溪蒸盆被赋予美好的传说固然好,但这道菜实际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竹溪县地处秦巴山区,地交南北、移民杂居。当地人融三省食俗,就地取山珍食材,经过多年的尝试和传承,形成了集腊、烘、煨、蒸、煎等于一体的做法。同时,食材遵循自然规律,因时令而变化,成就了竹溪蒸盆崇尚自然、包容和谐的独特品质,并进而演变为逢年过节、娶媳嫁女的民间宴席的压轴菜、当家菜。如今,竹溪蒸盆已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靡秦巴地区,名扬十堰、武汉、北京等地。

又到年关了,竹溪的家家户户,包括母亲又要开始为张罗年夜饭忙碌起来。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程序复杂的蒸盆自然而然成为年夜饭的口味担当,是一桌竹溪年菜的灵魂。大盆蒸炖,一家人围盆而食,酣畅淋漓,食物和人心因团圆而凝聚。

一盆家乡味,满载着浓浓的乡愁,牵绊住了那些远在天南海北的游子的心。

( 责任编辑:徐蕊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