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我精神原野里的十堰日报社

时间:2021-03-03 09:09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纪录片《汉水女儿》制片人王成伟在河北蔚县开机仪式上致辞。

■王成伟

作者简介:王成伟,十堰人,现居上海。作家,梅洁文学馆馆长,上海策划设计公司创始人。在全国多家杂志和媒体发表文章多篇。执行主编有散文评论集《梅洁这四十年》,著有个人散文集《陪你走山河万里》,策划拍摄了《汉水女儿》等各类电视片,导演执行了梅洁文学创作40周年研讨会。

正月十六,留在上海原地过年的我,从朋友圈看到,十堰日报社的朋友们喜气洋洋又恋恋不舍地从三堰乔迁到帆船一样雄浑亮眼的熊家湾新大楼, 默默地在心底为他们开心。紧接着,又看到《十堰晚报》副刊编辑杨箫瑟女士当天的随笔《报社搬家记——致那逝去的青春》,瞬间像一颗子弹射中了我,猛然喷发出十八年前与十堰日报社的那些青春记忆。

二十岁出头,带着应届毕业生的迷茫慌张,回到家乡十堰,像只无头的苍蝇满世界找口饭吃。看到广播电台“车城之声”招聘记者,经过海选、笔试、复试、培训……最终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不到十人的记者团队。集训时听新闻部主任说,有过千人报名应聘,才吓出一身冷汗,瞬间又骄傲地以为自己也许不是只苍蝇,说不准是初生牛犊呢。

年轻的新闻部主任是覃祥燕,留着利落的短发,个子不高,不喜形于色,话不多却字字精准,走路悠闲淡定得像教授,时刻散发着一种生来就是你朋友的信赖感和安全感。力排众议把我留在记者部的她,给了我这样的初生牛犊一碗饭,无异于职场再生父母。此后的人生历程里,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沧桑,心里都在感恩她。

很快,经过半个月的集训后,覃主任把所有新闻小牛犊们送到电视台、十堰日报社等新闻机构实习。我和东风公司子弟李韧、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万灵三人,一起从六堰广电大楼被派遣到三堰的十堰日报社。

万灵是身形灵巧、语速和声音像只百灵鸟一样的女孩,我和李韧这两个憨厚的家伙在她面前一对比,可能还不如牛犊善言。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这三只渴求活下去的求职动物从集训开始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兄弟,地摊上喝完几杯啤酒就不知天高地厚地自诩为“新闻三剑客”,似乎整个城市是我们可以纵横驰骋的天下。

日报集团旗下有《十堰日报》和《十堰晚报》。不知是不是按语速分配,万灵这只百灵鸟被分到十堰日报编辑部实习,我和李韧两只憨牛被分到一墙之隔的十堰晚报编辑部。不忙的时候,我们时常串门。那时,她常常会和我们耳语各种新奇见闻。

除了新闻稿费,大家没有其他收入,得靠家里接济才能活下去,但前路茫茫不可预期的实习生们也天天开心得无所顾忌。白天可以蹲在火车站算命瞎子身旁听陌生的大嫂哭诉厄运,深夜可以在六堰桥头倾听衣衫破烂的乞丐讲述生平坎坷,遇到火灾跳楼的第一个飞奔到现场……想象自己行侠仗义,是勇敢的新闻战士。

比我长几岁的李韧稍微工作过几年,积累了一些人情世故。百灵鸟不在时,他就像大哥一样,谆谆提醒我的各种莽撞和弱智。只要遇到我职场挫折情绪低落时,他总是赶到三堰杨家沟口大槐树下的地摊上陪我喝啤酒,顺便像哲学家一样给我的情商和智商点穴针灸。当年我们的联络方式是BP机,可惜手机时兴后,随着他退出媒体行业,渐渐没了联系方式,他慢慢消失在人海里。多么希望他有机缘能看到这篇老友的文字,添加上我微信,等我回到家乡,与他在酷夏的树荫下找到那个地摊喝杯啤酒。

回忆起来,倍感幸运的是,我和李韧一到晚报就遇到了好师傅——新闻部主任李新成先生亲自带领。当年,初出茅庐的我们不知李主任在家乡新闻界的分量,但他是领导,我们就像大神一样崇敬他。何况他又那么温和谦逊,从来没见他骂过任何下属。新闻部办公室即便人满为患,方格纸上奋笔疾书的同仁们也时常安静得像没人。他没有领导架子,抢新闻时从来都身先士卒。

新成主任安排给我和李韧的第一篇实习作品,是调查城市免费公共厕所的收费情况。我们两兄弟把城市一分为二,花了几天时间把整个城市上百座公共厕所的气味嗅了一遍,才战战兢兢交出了一篇新闻稿。经李主任一番修改、建议,我们联合撰稿的这篇新闻居然放在了二版头条刊发。对初入行的实习生来说,那是个巨大的鼓励。当时我不明白李主任为什么策划了这个收费只有五毛钱的公厕选题,结束近半年实习生活回了广播电台,同样资深的覃祥燕主任告诉我,公厕收费虽然不多,但是民生面前无小事,这样的选题会长久影响市民的生活。印象中,自那篇新闻刊发后,全市公共厕所的收费的老爷子都悄悄消失了。

几年后,突然听闻谦谦君子李新成主任因肝病离世了。我知道时,他已离世了好几周。刚步入社会的我品尝了第一遭人生无常,那段时间,我内心很难过。只要奔波在城市的各个新闻路线上,看到公共厕所,就会想起十堰晚报这位正值壮年的精英给我指导新闻写作时的音容笑貌。

后来,已转到电视台工作的我听说覃主任从六堰广电大楼调到三堰日报社工作了,见面逐渐稀少,偶尔在同一新闻现场碰面,亲切得像意外赴了一场师生的约会。

大约2005年,覃主任工作的十堰日报社悄悄馈赠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那是一场在武当山的重要采访活动,市里所有媒体倾巢出动,我作为电视记者扛着摄像机奔忙在那雨中的新闻现场,一边紧张拍摄武术表演,一边用全部雨具拼命保护摄像机,全神贯注的我完全没发现雨水淋湿了衣服,汗水浸湿了额头,更没发现旁边有一位陌生的日报摄影记者把镜头悄悄对向了我……几天后,在学校任教的父亲从办公室拿着几份《十堰日报》喜气盈盈地回了家,对母亲郑重地说要永久珍藏起来。我拿过来细看,才发现我在武当山采访的一张雨中工作照以一位敬业记者的形象赫然出现在头版右上角的报眼上。父母看到报纸,脸上除了对记者儿子的心疼,更多的是激动和骄傲。那是我在家乡的媒体生涯唯一一次意外地登上日报的重要版面。

也是那年秋天,我离开家乡追求新的发展。离开家乡已经十几年,青春的记忆日渐模糊。直到去年偶然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十堰电视台《十堰荣耀》栏目的后期字幕,才发现编导里的万灵早已改名为万林,忆起十多年前和她一起在十堰日报社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青春实习生活,心中祈祷她像百灵鸟一样开心,保持着昔日的少年初心。

当时不算长的实习期,我没留意过晚报的编辑队伍里有一位叫杨箫瑟的女老师。直到近年恢复文学写作,几篇稿子陆续被杨老师编发,并与之成为文友,直到看到她在报社乔迁之日写她23年供职期间诸多我熟悉的人和事,才推算出我们曾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共事过,才发现命运真是玄幻的东西,安排我们擦肩而过互不相识,也安排我们经年累月作为同道中人转身相识;才明白一个人无论兜兜转转走多远,都走不出故乡那只手的牵绊。而这些,都是十堰日报社给这世间创造的美好奇缘。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2020年我数次返回家乡,为著名作家梅洁老师筹备文学馆开馆仪式、周游全国拍摄传记纪录片《汉水女儿》、筹办梅洁文学创作40周年大型研讨会,在那些重要文化时刻,十堰日报社旗下的《十堰日报》、《十堰晚报》、秦楚网和新媒体平台的朋友们,总是第一时间深入报道全面推广,彰显城市主流媒体强大力量。

更让我无限感激的是,为纪念梅洁文学创作四十年,极具文化担当的十堰日报社还鼎力支持了我执行主编的新书《梅洁这四十年》,尤其荣幸的是获得社长王清先生的信赖,肯在百忙之中拨冗担任本书主编,将这一新的文化盛事推向新的至高点……

身在异乡,朋友圈里时时关注着十堰日报社的诸多信息,就仿佛身处家乡亲切的拥抱中了。家乡的现在、未来和偶尔无法放手的过往,如同一幅不断生长延展的画卷,如同一片岁月波澜万物更替的原野,在精神世界里肆意绽放了。在精神原野里,十堰日报社以一株参天之树的形象日益茁壮,永恒擎顶着城市文化建设这片深蓝辽远温暖的蓝天。

( 责任编辑:沈进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