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耀祥六十年搬家记

时间:2021-06-10 09:46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 丘八

耀祥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喊他名字时都喊成了耀强、要强,而非耀祥。也许是喊“要强”多了,耀祥也真的变得很要强。初中毕业后,家庭需要,被迫随父母参加了“挣公分”的行列,但在同院的同龄人中,是屈指可数的“高文聘”。

那时,生活在八口之家,挤居在不到70平方米的土房里,晚上打地铺,早上再拾起,来个客人只有引到邻居家找歇处。如果遇到雨天,从瓦缝里渗进的雨滴迫使腾挪睡觉之地。有时,睡梦中小的被抱起,大的眯着眼听爹妈的话移动着。用“家贫如洗、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土地到户”后,分到了七亩多山地,耀祥抢占时机,率先捡拾离家不远的几亩荒地。丰收的季节,屋里屋外,堆满了粮食。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改变居住条件,在父亲的带领下挖窖、做瓦、烧瓦。有了瓦却无檩条椽子,门前屋后零星几棵树只有胳膊粗,买吧,没钱。最终欠钱,盘下一本家檩条、椽子都很好的旧房。从房上拆下檩椽,肩挑背扛而回,20多里路程,肩压肿,腿走软,脚磨破,在一家人熬更守夜、持续高强度的劳作中,三间大瓦房终于建起了。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媳妇顺利娶到了家。

上世纪90年代初,耀祥独立门户,分得一间半房屋。二宝的到来,使家里更加拮据,扩建房屋的愿望一拖再拖。为此,他脱离苦守十几年的土地,初次走入打工行列。年初出门,麦熟回家,播种后又接着出门,几年攒了一小笔钱,有了首笔扩建房屋资金。好在那时,纯朴的乡村,请人干活只管三顿饭,不要工钱。历经炸石、运石、砌地基、提锤筑墙、调檩、架椽、盖瓦后,扩建终于完工。看着宽敞的房屋,心也敞亮。

新房建好后,他就以打工为主,在城市化进程中,赶上了打工的“早班车”。随着打工的大部队拥进首都,拉开了在城里建房的序幕。因木匠出身,他很快成为技术工,也被称谓“大工”。家里吃穿用、人情礼往、孩子上学全靠打工收入,耀祥干活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经过10年积累,小有存款。可一股搬迁之风,吹疼了他,有钱的甚至没钱的都想方设法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土房已被人嫌弃,大山容纳不下高飞的人群,怎么办?思前想后,为了孩子,为了不再肩挑背扛,又或许是为了面子吧,他决定跟风。多方打听,于2005年花了所有积蓄,买了交通便利的100平方米的旧平房。搬家那天,亲朋好友上门祝贺,炮声响彻大半个村。白天,烟花看不到灿烂,但彰显着喜庆。

辛福的时间总是快如流水,扶贫政策惠及千家万户,他因居住的平房成为危房,加之还有大学生,被村里评为贫困户。随着老二大学毕业,压力减轻,要强的耀祥不想在破旧的危房居住,也不想到贫困户集中安置的房屋居住,就利用自己有限的建筑知识,精心设计图纸,选择佳日废旧建新。他既是策划者,又是建设者;既当老板,又当工人。推倒旧房、买钢筋水泥、挖基坑……砌墙、铺地板,一道道工序在他的指挥下有序进行。历经10个月,两层楼房拔地而起,洋气、大方、美观,赢得左邻右舍的赞誉。

进住新房那天,他醉了,满脸春风,重复着说:“只要勤劳,还有啥办不到。”

今年,耀祥又随人去建筑队打工。有人问:“又去北京建筑工地,准备攒钱在城里买房吗?”他笑呵呵地说:“免费让我住,我都不去。乡村振兴马上开始,也许,我们居住之地将成为城市人向往之地。”

作者地址:郧西县城关镇城皇街73号

( 责任编辑:李珊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