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挖水井的故事

时间:2021-07-03 09:47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 李辉

如今家庭用水,水龙头一开,清水就哗啦啦地流出来,实在方便。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村的很多地方是扁担下面两只桶,到井上挑水,不容易呀!

郧阳,位于汉江河畔,雨水充沛,地下水源丰富。不少农家院子里有手压式机井,手压几下就是一桶水,也算便捷。可在黄土高坡的北方就不行了。

孩提时的我,在老家,要到一个叫大沟的井上去挑水。从家挑起水桶,出大门右转,抬高前面水桶,扁担呈30度高翘角,上很陡的大坡,过一段儿梁子,再把扁担前头压低30度,下个大坡。有的路是地埂,或是乱石坡的羊肠小道,走起来很滑,磕磕绊绊。空桶走道还好说,挑着两桶水上这道坡,稍有不慎,脚下一滑,连人带桶一咕噜往下滚。挑一趟水,行程约4里,用时40分钟。一个早晨挑3趟水,人累得腰酸背痛。听父辈们说,这口井的水甜,祖辈几代人都是到这口井挑水过日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城里来了一位戴眼镜的韩先生。韩先生是工作队干部,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白天和村民一起下地干活,晚上一起开会。开会前他常教人们唱歌。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唱“逛新城”“拉萨城里新面貌”,当时我听得入迷。

过段时间,他牵头找来水利专家,带领村民在村口不远处打了一口5米多深的井。井出水后,用大块青石把井口砌成四方形状,又在井口架起轱辘车。这样,村民可以就近挑水,不用再往大沟去了,省时又省力。村民乐了,打心眼儿感激这位韩先生。为此,人们在井旁边竖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吃水不忘打井人”7个红字,十分醒目。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后来,村里各家各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但工作队韩先生带领村民打井的事,大家还常常念叨着。几十年过去了,我也常常想起韩先生。

吃过苦,方知甜。经历了,感觉才不一样。历史不能割断,不该忘却。也许这就是“不忘初心”一种粗浅的诠释吧!

作者系十堰供电公司退休职工

( 责任编辑:李珊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