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冰客
由于七夕节俗内容以妇女乞巧求智为主,故又称乞巧节、女儿节。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文化受到了国家保护。
据《十堰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每到七夕节,生活在郧西县境内的汉江、天河和金钱河流域的居民,都会举行以请七姐为主要仪式、以祈福乞巧为内涵的民间节庆习俗活动,2014年12月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郧西县以天河为依托,聚集了大量七夕文化资源,郧西由此成为我国的“约会之乡”、“喜鹊之乡”。
据民俗专家介绍,在郧西,七夕乞巧活动一般在七夕前几天开始,将绿豆、豌豆等浸于瓷碗中,等长出“巧芽”后,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泡巧”,也称为“种生”。
农历七月七日夜晚,妇女们相约聚集在一起,祈求织女能传授巧妙的手工刺绣技艺,并以手工刺绣艺术品为表现内容,祈求婚姻圆满、爱情长久。
民俗专家介绍,七夕节期间,郧西的妇女们除了穿针引线、洗脸染甲外,还要做些手工艺品,如剪纸、编织、捏巧食等“得巧”,以此祈求天上的织女星提高她们的刺绣技术和烹饪手艺。
据《郧阳民俗》记载:在郧阳,富家幼女在七夕前,将豌豆浸水中。清同治《郧县志》记载:至七夕芽已长数寸,以红笺(线)束之,名曰巧芽。至是夕,妇女幼稚焚香于庭,献瓜果祷天孙,以乞巧。用瓷碗盛水,取芽投之,复于月光下照之,影如彩针花瓣或以鱼龙游戏,谓之得巧。
女子们希望能在这一天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取智巧。七夕夜,有的登上事先搭建好的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齐的算得巧,后穿齐的算输巧;有的当天中午在透过阳光的葡萄架下,把绣花针穿线放在盛满水的碗里,以线的弯曲多少定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