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老年三题

时间:2021-09-25 09:20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 蔡远福

老年,生物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周期,人生中年至死亡这么一段时期。每个人也只能老年一次。因此,古今中外,关于老年的诗文数不胜数,其中不乏精辟和富含哲理的佳句妙语,任凭种种损益,依然跌宕蓬勃。

(一)

“老年是海上一艘触礁的船。”这是戴高乐将军骇人的结论。海、礁、船,三个关键字组合到一起,无疑是对“老”无可奈何的表现。人到了迟暮,如石火风灯,命在须臾,触礁似乎是老年逃不掉的宿命。只是因人生各异,所触之礁而不尽相同。如某友因陡然告别职场顿觉降低了社会归属感、认同感,仿佛一下子被社会拒之门外一样,强烈的失落、害怕、受伤和被排斥的感觉成为一堵心“礁”横亘在他的心海里,一时难以绕开。更有大自然无常地发怒,人类各类老年疾病及千奇百怪的意外,死神不仅威力无比,还戴着种种面具,不时偷袭着老年群体。

12年前,笔者刚踏入56岁,在突发脑溢血的瞬间,便成了仅半边身子是活着的“半个人”,即终身与轮椅、拐杖为伍的二级肢残者。不是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吗?活着就好。闲云野鹤的我碎片化地读了近百册书刊,有感而发地写下一点文字,应了那句老话:“平时一片心不因人热,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将一颗躁动的灵魂安妥得平静如湖、波澜不惊。病残之“礁”是生死之间的一种微调,它给我上了一堂生死哲学课,让我走出曾经的阴霾。

触“礁”在所难免,并非要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也不必张皇失措,无所适从,更不用生出怨艾与哀怜。要紧的是处之泰然,胆大心细,趋吉避害,全身而退。

老年朋友们一定会由此想到经典读物《老人与海》。84天来没打到鱼,这对以打鱼为生的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来说太不幸了。第85天命运女神终于走向了他:一条比船身还要长的大鱼上钩了,但同时他也被置于生死的竞技场上。鱼是他搏斗的对手,他必须战胜它,否则将会被拖死。当他费尽心机、精疲力竭地把大鱼杀死,绑到船边向回划时,又遭遇到新的更可怕的灾难,那条死鱼成了鲨鱼们馋食的美味。最终他虽然从茫茫大海上,从生死边缘只带回了一副鱼骨架,但这个衰弱的老人像一个士兵那样无畏地战斗过,他战胜了那庞然大物之“礁”!当我们每每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不能不满含热泪,不是由于悲悯,而是真诚地感动,仿佛是在生命的祭坛上受到洗礼,一股圣洁的热流在内心迸涌,鼓舞着自己在暮年新的人生阶段,以坚韧的精神和勇毅的品质把所触之“礁”抛至身后,完成自己的人生过程。

经历了触“礁”之劫的老人都会知道,在生活的海洋里,幸福的岛屿在微笑招手,洒满阳光的彼岸在等待着你的到来。

(二)

1980年10月29日,冰心80岁。患脑血栓后又摔折右胯骨,在病榻上躺着给儿童文学的小读者们的复信里写道:“西諺云生命从40岁开始,我的生命从80岁开始!”冰心的话是一声向所有老年人的呼唤。对每一个老年人自己来说,则是自我要求和自我鼓舞,放下年龄包袱,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余生,去完成生命的灿烂画幅,表达了老人宽阔、博爱和永远保持纯真的心。

无独有偶。美国92岁的电影人乔纳斯在72岁时也写下这样的句子:“我终生忙于变得年轻,你没法说服我变老,我至死都是27岁。”两者均在描摹老年的生命力之状——青春感、年轻态,前者温婉睿思,后者诙谐幽默,竟也各开各的生面。

年龄是生命的标尺,它负责在时间和维度上向我们揭示生命的进程。人性多矛盾,人人都希望长寿,却没人愿意变老。可是谁也不能扭转自然的大手,终将走上衰老的归宿。然而我们又何必憾恨?自觉地淡忘没有意义的年龄,充分利用转瞬即逝的时间,争取更清楚、更真实地认识一下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在精神上防老、耐老、抗老,设法始终在内心保持一点可贵的超越年龄的青春感,这才是老年人生的艺术。青年不等于青春,年老不等于不青春。从冰心、乔纳斯身上可找到答案,他们是永远的青春。

这种不缺席的青春感,是一直“在路上”的姿态。它犹如身体内部的软组织,犹如行走在肌体里的气血津,它协调平衡、抵御疾患,它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状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命与生活的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是一个人在给自己的迟暮老年升旗!

值得尊敬的老年,一定是那种直至暮年依然童心未泯、青春不老的人。据说有位女作家因怕老而让孙辈直呼其名,不许喊“奶奶”,以阻止心中由衰老带来的焦虑。这委实有点掩耳盗铃、老而不达了。

(三)

请听英国诗人勃朗宁著名组诗《拉比本·依兹拉》的头一节:“随我一起老吧!最好的还在后头,那就是人生的归宿,开端恰是为此而有……”

勃朗宁以轻逸、灵动、明快的文字将老年提升到一个率性、随性乃至任性的宏大壮阔的境界,描绘了一个生动奇趣的老年世界,还很少有人是以这样庄重、健忘的心绪赞美老年的,感觉犹为曼妙。他以特有的人生体验表达童话般不泯天性的老年世态况味,亦是对人间最美是夕阳的生活本真以及人生谢幕前的精彩斑斓的深切感悟。

唯有经历过世事沧桑,才能睿智地悟出老年人生新阶段的真正意义。一生经历过的命运摧折与时代风雨,所积累沉淀的智慧与经验,让生命的过程在成熟、通透、圆满及金秋的收获、人生的冠冕中,终于走向休止符,这时,其适应能力和满足感因其年老而变得更强,不再那么惧怕死亡,代之以沉稳气象往更清醒、更明白里活了;不再需要急着去占有或证明什么,不再拼着抢着不停地往前冲,懂得了其实很多东西是在身后:家在身后,老朋友在身后,幸福在身后……更多地是回首笑对来时路的那种信手拈来似花、平静释然如茶的安之若素,还有与岁月握手言和、让生命返璞归真的洒脱自信,再有就是对生的彻悟、对死的澄然。

人生的意义本在于它是一个过程。所谓命运,不是一个有关生死的结果,而是生死之间的那段必须由自己走完的路程。人生犹如豆荚,长短不由己,但求节节饱满。难道因为人生的终点近在咫尺,我们就要丟弃最后的行程,半途而废,而被“截止日期”所追迫吗?

还是用长寿哲人、著名美学家、北大教授杨辛的一首小诗结个尾吧:“人生七十已寻常,八十逢秋叶未黄,九十枫林红如染,期颐迎春雪飘扬。”

看人家这份洞明与豁达,比我饶舌半天来得畅美多了。即使到了期颐百岁之年,四季似已走到尽头,可是不期而至的依旧是春回大地,这不就是勃朗宁歌颂的生命过程的轮回、人生归宿的美妙吗?

难怪有人问80多岁的美国“二战”老兵、退休公务员弗雷德:你生活中最幸福快乐的是那个阶段?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现在!

(作者曾在十堰日报社任职多年,多个作品荣获大奖)

( 责任编辑:李珊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