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潮
时间就像沙漏里的沙子,总在不经意间溜走。在来十堰的这些年里,有位朋友就像久违的故人,陪伴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她就是《十堰晚报》。
想起七八年前刚来十堰时,这个城市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这种陌生带来的是好奇心——我想知道这个城市的过去,它现在真实的样子,它将来如何发展。
一个偶然散步的机会,我在街头一家商店的冰柜上看到一沓摆放整齐的《十堰晚报》,眼前一亮,凑上前去,马上拿起一份翻阅起来。只见刊头厚重大气,后来才知道,那是十堰著名文艺前辈莫麓云所书,版次内容也非常丰富,涉及要闻、文教、民生、旅游、综合、探源等等,尤其是作品版让人心头一暖,当即买下一份,走在路上看了起来。
就这样,我与晚报开始相识,它告诉我关于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的一切,让我对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让我知道这个城市每天前进的脚步。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与晚报的感情更进一步。那是2015年的一个晚上,我偶然看到晚报的一则征文启事,需要征集和当时热播剧《平凡的世界》有关的作品,要求融入个人奋斗因素。放下晚报,想想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想想小说中催人奋进的孙少安、孙少平,想想自己十几年的求学经历,我觉得有话可说。于是,当晚我写了一篇名为《一本旧书》的文章,文中讲到在我十几年艰辛的求学之路上,每当遇到困难,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都给了我极大的精神力量,帮我渡过难关。检查两遍后,我将文章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投入了指定邮箱,五天后我在翻阅晚报作品版的时候,居然发现那篇文章发表了,文档中的文字已经成了铅字印在晚报质朴厚实的版面上,轻轻一闻,还残留墨香。我很欣喜,又把报纸上的文章看了一遍,然后轻轻折叠,收藏在我的书架上。
2016年端午节前夕,我和母亲在北京北路加油站附近看到一个老奶奶在卖艾草,茂盛的艾草在老奶奶的板车上散发着香气,让人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我和母亲买了一把艾草带回家去。艾草的香气把我带入了儿时的端午节,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过端午节的点点滴滴,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晚饭后,我打开电脑写了一篇名为《那年端午》的文章,讲述了儿时端午节逮鸡杀鸡的故事,写完后立马向晚报作品版投稿。两天后,我一大早坐公交车去五堰办事,公交车经过江苏路的时候,我看到旁边座位上一位老者正在翻阅晚报作品版,我忍不住瞅了几眼,这一瞅居然发现“那年端午”几个标黑大字出现在报纸上。下公交车后,我立马找到五堰附近一个报摊,买了一份晚报,翻到作品版一看,果然是我前几天写的那篇文章。想到很多人将会看到这篇文章,他们也会想起他们儿时过端午节的情景,我很高兴,那份欣喜是发自内心的。
2019年高考期间,晚报组织了一次邀请十堰网友写高考微作文的的征文活动,以当年高考作文主题“劳动”为立意,我看到消息后立马动笔写作投稿。很快,几天后晚报集中刊登了网友们的微作文,我的微作文排在第一位,报社还免费赠送半年的《十堰晚报》作为酬劳。当时电话通知我获赠晚报的工作人员十分随和,给我送报纸的送报人也十分周到细心。
文章能在晚报发表,这种鼓励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这几年里,我陆续在晚报作品版发表了一些文章,当然,比起发表文章这件事本身更重要的是,晚报给了我寄托个人思想感情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的所思所想有个重要的放置空间,对此,我深表感激。如《我的打工父亲》、《慈爱的五姑》、《四爹》都是在近几年晚报组织的“清明征文”活动中发表的,它们表达了我对已故长辈们的思念之情,《淡淡槐花香》、《儿时的冬天》、《故乡的花儿菜》、《没有月饼的中秋》讲述的是儿时的点点滴滴,是一个游子对故土的惦记,《春的气息》、《柳陂印象》是对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车城十堰的描写。
在这些文章发表的背后,我要感谢晚报编辑老师杨箫瑟。我和她在去年之前都未曾谋面,但这些年每次文章发表后,我都能在报纸上看到她对我所投文章的细心修改,哪怕是个别字句的改动都让我感觉到处理得恰到好处,在为自己行文潦草而感到惭愧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生感激。在《故乡的花儿菜》发表的前一天,杨箫瑟老师还打电话过来告知作品即将发表,并跟我交谈文章中的细节。在去年的十堰作家会员大会上,我见到了杨箫瑟老师,她温婉随和,让我倍感亲切。
晚报,我的朋友,这份深厚的缘分我将一直惦念、珍惜。
(作者地址:十堰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