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春节| 春节忙些什么?这些年俗记得告诉孩子

时间:2021-02-11 16:17 来源:封面新闻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有一年春节假期,他去安徽婺源拍白腿小隼。在山村歇脚时,无意间看到了当地热闹的过年景象。从此,他迷上了人文摄影,发誓要用镜头记录现存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过年时,江西色彩斑斓的傩戏、东北挂满红灯笼的雪乡、浙江建德新叶村的祭祖活动……一项项古老而隆重的过年仪式,让他入迷令他沉醉。

是的,仪式感。通过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不可缺少的一环,人们会迅速想起它们所对应的节日。

正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般,端午要赛龙舟;赏着月的时候最适合吃月饼;元宵时吃汤团,从嘴里甜到心里;清明的时候要祭祀先人……

中国人都知道,春节需要忙些什么。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那么一首描写春节传统习俗的童谣: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看,一年之中没有哪个节日,会过得如春节这般繁复及隆重,在到达大年初一之前,有无数个小仪式甚至小节日,配合着它的到来。

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国家和文明,如我们般,如此重视每一个传统节日约定俗成的仪式和规范。正因为有了这些仪式感,才维系起同是华夏子孙的血源亲情与亲切感。

中学历史课本上介绍过马克思对“民族”一词的定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这四个基本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标志。

放眼世界,从古文明发展到今日,凡是有着较强凝聚力、向心力的民族和国家,莫不具有以上特征。

而其中,只有中国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细想来,仪式感在中国文明传承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使得文明的延续有了规范和保证,无论是通过口口相传还是文字记载。

在中国古代,有好几本专门的书,记载着规范人们生活的各种礼仪和规章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三本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它们后来都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并逐渐融入中国古代社会治国思想中。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除了投身于教育,还做了件重要的事,就是修订《六经》,这其中就包含了《仪礼》。他一生孜孜追求的就是“礼治”,希望通过礼法治国来达到世界大同。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社会会为传统的节气、节日规定许多礼仪和仪式。

比如每年春耕时节,常居深宫的皇帝是要出来去籍田(天子之地)亲耕的,北京有先农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用来劝农春耕的。帝王劝农据说早在大禹时期便开始了,《礼记》中对这套礼仪也有记载。曾经作为南宋古都的杭州,也留下了八卦田遗址,这就是南宋皇帝们举行劝农亲耕典礼的地方。

过年时,皇帝还会去天坛、地坛等地方进行祭天祭地祭祖宗的仪式,相对应,杭州的太庙就是用于祭祀祖先。

那些国家层面上的典礼,其实在民间也有相对应的礼仪。比如普通家庭过年、清明等节日时的祭祖、祭祀,就是这些国家礼仪的家常版、简化版。直到现在,许多家庭和农村的宗祠,除夕这天是要祭祖的,“小三牲”是会齐备的。更隆重的,就会将“大三牲”、“小三牲”摆得满满当当。

参加的人,自然是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来的游子。一年一聚的团圆饭就在这祭祀之后热热闹闹上桌了。

如果,没有了仪式感,这些节日与平常的日子有什么不同呢?大家还会有着那么一份惦念吗?

《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One must observe the proper rites)。

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会让我们对在意的人和事心怀敬畏,会让我们对生活更加铭记和珍惜。

但是,今年的春节有一些例外。有许多许多的人,放弃了回家乡,放弃了与亲人团聚,压下了一整年的思念,只为了能够更好地防疫抗疫。正如央视新闻报道中所说的那样,这个年,具有“了不起”的底色。

在1月16日的钱江晚报“时事开讲”《留浙过年,此心安处是吾乡》一文中,我们曾说“留下来,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团聚”。而现在,看到那么多人克服困难,尽量留在原地过年,为整个国家大局做出牺牲的时候,我们想说:只要有信念,有爱的地方便有家;可以在任何地方,把年过好,把日子过出仪式感。

这些日子,随着年的脚步渐近,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布置营造出浓浓的年味,邀请留下来的人们充分体验当地传统的年味风俗。

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生活习俗差异很大,就如同豆腐脑、粽子有咸甜之争一样,过年的风俗也大不相同。留下来后,抱着一颗好奇的心、热烈的情绪,体味当地过年习俗,会是一件很有趣、很长知识的事。

在宁波宁海,各地非遗传承基地、传承人纷纷亮出自己的绝活,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

宁海的十里红妆、平调耍牙,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宁海平调耍牙,演员在嘴里含着四、六、八颗不等的野猪大牙,通过边唱边让牙齿变动来表现情绪,十分抢眼。这个很小众的地方剧种,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但它与川剧中的变脸齐名,被业内称为“西脸东牙”。

以前,这些戏班在过年的时候非常抢手,游走于乡间戏台,但也曾一度没落。近些年通过抢救和挖掘逐渐恢复生机。这回,没有见过这些传统文化演艺的本地人、外乡人都可以一饱眼福了。

同时,各地也安排了写春联、剪窗花、打年糕、爆米花、做冻米糖等等,一项项富有年味的民俗活动,就是为了让大家过个富有特色的年。

在浙江各地,几乎都有过年做冻米糖等美食的风俗,据说有近千年的历史。而在北方,过年的小点心则更多的是馓子、巧果。在这样一个南北可以融合风俗的春节里,互相品味也是一个有趣的体验。

只有深入人心和生活的民俗和风俗,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传承力。

如果要选出近些年里,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网上红人,李子柒可以高票当选。这位四川小山村的姑娘,已经吸引了国内外上千万的粉丝。

就在近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宣布,李子柒以1410万的订阅量,刷新了她在去年7月创下的国外视频网站“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的世界纪录。

她的视频里都有些什么呢?记录的是中国人的传统生活,秋收冬藏、春种夏播……每一个节气、每一个节日、每一个季节,她都过得一丝不苟。

为什么她的视频会吸引很多国外网友呢?她的视频里并没有英文字幕翻译,连对话都很少,更何况使用的还是很多中国人都有些费解的四川土话。

用力地生活、用力地爱。一种文化,它并不单靠语言吸引人,而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就像喜欢刷美剧,会在不知不觉中了解美国生活方式;喜欢看韩剧,会不知不觉地认为炸鸡应该配啤酒。

老外看李子柒的视频,跟着她不仅能见到文房四宝,学到怎么做千层鞋底、古法红糖,还能体会到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这样才能让外国人穿透那层玻璃,感知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网络上,还有很多像李子柒一样的中文博主。不用一根钉子,完全靠中国传统榫卯技艺做物件的木匠“阿木爷爷”,能够做出孔明锁原理的苹果锁、会走路的小猪佩奇、能折叠的将军案……

“滇西小哥”的频道,经常出现自耕自种、自养自产的云南美食,为世界送去了“滇的味道”。

他们动辄圈粉上百万,视频点击超亿。

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李子柒们在其中散发出的,就是传统的新生命力。

谁说年的滋味淡了、无味了呢?把这些传统节日中的仪式感做足、做浓、做大,最终,得到乐趣的不仅是旁观者和文化爱好者,更快乐的是我们这些仪式中的人们。那么,就把年味制造得浓浓的吧。

无论是留守还是归家,把从小到大都进行的仪式操办起来,认真地过一个年。

(编辑:沈进虎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