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文化|骄傲!郧西三弦《织女回乡》选段曾荣登央视

时间:2021-08-15 08:57 来源:秦楚网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郧西三弦

来源:据记载,郧西三弦儿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相传有一位以卖艺为生的郧西马安籍江湖艺人刘家江,此人以说唱为职业,吹、拉、弹、唱样样皆能,经常穿梭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区卖艺糊口,为了迎合当地人的欣赏习惯,他刻意收集、研究各地的民间曲调,经过多年卖艺生涯的揉和,遂形成了以郧西地方小曲为主、交融陕西民间清曲、河南大调曲子的特点,经过民间艺人代代口传身教、传承至今的一种民间弹唱艺术。

据 《中国曲艺志》及相关文献,1850年左右,刘家江的郧西三弦成型后,以马安惠家河为中心,通过四通八达的古道,迅速向四面八方传播。

三弦传承人的故事

自刘家江起,郧西三弦四代传承人一脉单传,代代相传:首创人,刘家江,生于1800年左右,卒年不详。祖籍江南永安 (今福建省永安市)刘氏一支,于1750年左右迁到湖广郧阳府郧西县双掌堡惠家河 (今郧西县马安镇惠家河村)焦家坪落户。马安镇交通繁盛,惠家河古道林立,自幼贫困的刘家江吹、拉、弹、唱样样皆能,以自创的 “三弦子”曲目浪迹江湖几十年,经常来往于鄂、豫、陕、川交界各县。为了使自己的演唱受欢迎,他在流动演唱中,把古典音乐与地方音乐相结合,又融多种曲子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具有鄂西北乡土特色的地方曲种——郧西三弦。

第二代传人,甘瞎子等。据 《中国曲艺志》资料,郧西县艺人杨光汉 (1912~1984年)回忆说: “我们这一带唱曲子的人,知名知姓的有好几代,我们的前辈是蒋二爷、陈文鼎等,他们往上有甘瞎子、蒋西尧及其夫人蒋杨氏等,再往上,最有名的要数刘家江了。”这段原始资料是孙解凤1980年提供的。

第三代传人,杨光汉、李少楼、陈文鼎、罗传弟等同时代一大批人。 《中国曲艺志》:“杨光汉 (1912~1984年),郧西城关人,不以唱曲谋生,只以三弦子自娱,以教书行医为业,常拒绝官场邀约,操行清高。常邀约柯顺芳、胡亚雄、李少楼、陈文鼎、詹世镇等,聚会魁星楼,对三弦子曲牌、唱腔、曲词研究改良。文革时受冲击,1967年下放,1979年回城。”

《中国音乐集成》: “罗传弟 (1910~?),郧西城关人,自幼喜欢笛箫,14岁时常听杨光汉、李少楼教书先生曲子,16岁师从陈文鼎。当时三弦子之风极盛,地方绅士、文人墨客集资为陈文鼎盖一唱馆。罗传弟向杨光汉、李少楼学弹奏,向陈文鼎学弹唱,经验丰富、功力独到,颇具声望。”

第四代传人,查茂华,郧西上津人。12岁学拉二胡,1961年从教,以三弦为乐。40多年来,查茂华痴情三弦,笔耕不辍,创作的 《深山红烛》 《一江清水进北京》《织女回乡》等作品屡获奖励。2009年,查茂华被授予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查茂华出生在郧西县上津镇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他从小热爱音乐,12岁就随舅舅学拉二胡。1961年,他被分配到景阳区中心小学任教。出于对音乐的喜爱,再加上当时娱乐活动匮乏,有二胡功底的查茂华,特意请一位木匠友人为自己制作了一把简易的木制三弦。

1966年,查茂华被调入县文化工作队。一次偶然的机会,查茂华结识了郧西三弦第三代传人罗传弟,并拜其为师。

本就有一定功底的查茂华,再有师傅的指导,他如鱼得水,苦练深造,潜心学习。白天,他注意观察师傅表演的神态、唱腔;晚上回到家里细细揣摩练习,有时即使手指磨得见血,他依然坚持着。

经过苦练,查茂华的三弦演奏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凭着独特的弹奏风格和圆润、端正的唱腔,逐渐在同行中有了名气。

通过艰难地探索,查茂华在作词、编曲上,开始既不抛弃传统文化精髓,又不断吸收新时代风貌,从而创新了郧西三弦的编演形式,被专家和业内称为“新编郧西三弦”。从1966年调入县文化工作队至今,已有47年。47年来,查茂华从没有把郧西三弦扔掉,也没有放弃将郧西三弦传承下去的念头,他把三弦艺术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天道酬勤。自查茂华立志学习传承郧西三弦以来,通过从搜集整理、创作,共计写下了20多个三弦折子,并多次获奖。2004年,十堰市举办的“黄鹤美育节”大赛中,査茂华创作的《深山红烛》荣获一等奖;2006年,査茂华创作的《飞身崖传说》获湖北省“楚天群星”银奖,并在十堰市第三届名歌大赛中荣获金奖;2008年,十堰市“柳林春晓杯”音乐汇演大赛中,他创作的《一江清水进北京》荣获金奖。2009年,郧西三线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同年,查茂华被授予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郧西三弦录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分卷》,并成功跻身全国83个曲种名录。

2011年,郧西第二届七夕文化旅游节上,由查茂华师徒表演的郧西三弦《织女回乡》选段登上央视大舞台,在全国人民面前亮相,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热烈的掌声。

2013年1月,查茂华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性传承人。今年2月,在十堰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演比赛中,查茂华和弟子们表演的《织女回乡》,荣获一等奖。同年6月,查茂华被授予十堰“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

郧西三弦跟其他的三弦类乐器有哪些区别?

三弦子多种曲子,既与陕西眉户清曲、河南大调曲子有联系,又不等同于这两种曲子,差异很大。综合研究认为,三弦子是居住在汉水中上游、伏牛山南、巴山秦岭之间的鄂、豫、陕边区人民群众,在继承我国明清俗曲、说唱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地方戏曲音乐的营养,结合当地风俗习惯、语言音调,长期培育出的一支民间曲艺新品种。

跟二胡等其他弦乐器相比的主要特色与区别?

一、乐器类型不同:

三弦是中国的弹拨乐器。二胡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

二、弦数不同:三弦如其名,乐器的弦数为三根。二胡乐器的弦数为两根。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三弦是北方大鼓书、苏州评弹等传统曲艺不可缺少的乐器。在南管音乐中,属于上四管乐器之一,是演出的基本组合。一些流行音乐和摇滚乐手(如何勇)也在创作演奏中使用三弦。虽然三弦曾经是最常用的伴奏乐器之一,但在现代与筝,琵琶相比,学习三弦的人要少很多。

郧西三弦主要在乐器的不同还是曲目不同?

三弦子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多为坐唱,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有时只要三弦即可,既可以一个人自弹自唱,也可以弹唱分工,互相配合,一唱众帮。三弦子还有一个特点,即融合性强、开放性强,无论是一人独唱,或三、四人轮流递唱,或众人帮腔,伴奏乐器除三弦外,还可加上笛子、琵琶、二胡等乐器,演唱者则以云板、碟子敲击节奏,控制节拍。这种表演形式,民间红白喜事,农闲庙会赶会,官方开业庆典,雅趣戏台会所,都能派上用场。表演曲目上,既有大开大合的 《满江红》 《苍龙下海》,又有小桥流水的 《断桥》 《闹五更》,还有 《秦琼观阵》 《画纱灯》等多种题材。

三弦子 《闹五更》 《太平年》《寄生草》等曲牌,在郧西县特别是郧阳地区的长久流传过程中,受本地风俗习惯、语言音调的影响,在吐字行腔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

郧西三弦的特殊工艺、特色、曲目、流行区域、用途?

表现形式

郧阳曲子的演唱一是“自娱自乐”;一是“行艺卖唱”。前者人数不一,可一人独唱,也可二人对唱,或三四人轮流递唱,众人帮腔。每当农闲时节、或逢年过节,谁家庆生辰、办嫁娶,不管室内室外、楼阁庭院,五六人坐在一起,不需锣鼓家业,也不用穿戴“行头”,弹起三弦就能唱起来。

伴奏除三弦外,还可加上笛子、琵琶、二胡等乐器。演唱者则以“简板”、“碟子”敲击节奏;行艺卖唱时,艺人为了经济效益,大多是一个人自弹自唱,或两三人弹唱配合,走乡跑镇,登门赶会。

流行区域:三弦子主要流行郧西一带,郧县、竹溪、竹山也很流行。

从大环境看,郧西县地处秦岭南麓、汉江北岸,自古百姓就喜欢民歌、弹唱, “未尝不叹先王德教之隆,讴歌遍士女也”,意思是:因接受周文王的教化,汉江地区百姓皆能歌咏。明清时期,外地移民大量涌入郧西、郧县, “明成化七年,荆襄流民百万”,逆汉水而上,到鄂西北郧阳地区居住,特别是郧西、郧县,移民占比70%以上,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遂置郧阳府。移民来自四面八方,文化形式多样,民间习俗不一,经过几百年的融合发展,到清朝中叶,百姓吟唱非常盛行,“郧西四方寓处,醇梗相伴,俗好楚歌而半秦音”。这为郧西三弦的孕育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马安镇是郧西三弦的摇篮。马安镇地处郧西腹地,距县城35公里,面积174.4平方公里,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综合分析,郧西三弦及教育、宗教等文化能在此地繁盛还真有道理:

从地理位置上看,马安交通便利,古道四通八达。从全县的角度审视马安,马安周边与七个乡镇毗邻,交流沟通便利。从鄂西北大视角鸟噉马安,纵向上,马安是汉江中游至陕西西安重要战略通道上的重要节点,通南达北;横向上,在 “郧白”公路未开通之前,郧西至陕西白河、安康的物流通道以马安为中心,承东启西。这也是解放战争时期郧白独立团以马安为重要基地的原因。

从人文历史上看,马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是著名福地。远在西周初年,周王室一支曾在姬家坪村落户,地名沿用至今。锡洞沟曾是西周王室的矿洞,至今尚存。战国初期,马安钱盘子天心山主峰被 《道书福地志》 《太平寰宇记》 《太平御览》等典籍收录,道教文化绵延几千年。盛唐时期,马安白家山疙瘩寺名传江汉、声播陕南。

惠家河才是郧西三弦孕育的温床。马安镇自西而东有惠家河、马安河 (渗浴河)、石塔河三大流域。惠家河村位于马安镇西南部,全村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8个自然小组。民清时期,焦家坪虽然只是惠家河村的一个高山村落,却位置险要,居住人数近200人。惠家河村只是马安镇的一个村,却好像是马安镇的微缩版。马安镇的大多优势,都能在惠家河村找到影子。

从地理位置上看明清时期的惠家河,大户聚集,多个村庄点缀,多条古道交织。储家湾、赵家湾、柳吉沟等多个大姓聚族而居。惠家河古代属双掌堡管辖,交通东至汉江天河口,西至夹河六郎关,南到陕西白河县,北达山阳漫川关,数十条古道都在惠家河交汇。其中,著名的 “陕西白河县城→郧西羊尾郭家山→大庙→古佛洞→黄金沟→惠家河→五顶坪→郧西”古道中,黄金沟虽然险陡无比,但地理位置重要,被命名为 “黄金沟”至今。而焦家坪紧挨着黄金沟,是许多商人歇脚、住店的地方。刘家江刘氏一支,就生活在焦家坪的平台上。

从人文历史上看,惠家河和马安一样底蕴深厚。马安镇有疙瘩寺佛教、天心山道教、黄水河基督教三大宗教圣地,而惠家河仅仅一个村,不但有柳吉沟脑道教祖师洞、香炉沟脑佛教古佛洞、台子天主堂三大宗教圣地,还有东正寺、享堂寺、太山庙等十几个宗教场所相互穿插。仅仅24平方公里的地域,宗教场所近20个,还有多家香铺、饭店、旅社、盐铺、骡马店、赌场、火纸厂,经济是何等繁荣,文化底蕴何等深厚!

从文化氛围上看,惠家河简直就是曲艺的天堂。据 《郧西县地名志》记载,惠家河原名叫 “戏家河”,以唱戏闻名,直到民国时期,戏台林立,唱戏成风。退休老干部丁庆顺回忆,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董家河下戏台、太山庙大戏台、惠家河中心戏台仍发挥作用,隔三差五地演出样板戏。相传焦家坪还有古戏楼,后来毁于战火。这古戏楼,一定有刘家江的声声三弦!

唱词结构

郧阳曲子的唱词结构既有“齐言体”,也有“长短句”。传统唱段无论何种“声腔”,多为曲牌联缀体。

郧阳曲子既可演唱状物写景,述怀抒情的段子,也可演唱民间生活中的小故事和历史传说中大事件。自娱者多爱唱些“风花雪月”之类的写景抒情小段。由于演唱郧阳曲子不借助表演,所以演唱者都很讲究吐字清楚,行腔自然。

唱腔

郧阳曲子的唱腔曲牌有“越调”、“鼓曲”与“背宫”三种类型。而每种类型中又有“基本曲牌”、“变体曲牌”、“辅助曲牌”之分。三种类型中“越调”是它的主体。其它则极有可能是陕、豫边区艺人相互习唱吸收的产物。

属于越调类的基本曲牌有[越调头]、[越调尾]、[慢数]、[紧数],它与省内“恩施扬琴”中的“越调”、“汉潍小曲”、“长阳南曲”的“南曲”实为同种变异,但因方音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它已形成了与上述曲种有别的另一曲种。

主要曲目

郧阳曲子的传统曲目有《渔樵耕读》、《小寡妇上坟》、《西厢记》、《刘皇叔访贤》、《闺阁女子做梦》、《秦琼观阵》、《三顾茅庐》、《拷打红娘》等,此外,还有许多的风趣的小段。

目前郧西关于郧西三弦的保护及传承有哪些?

2006年,郧西县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首先对郧西三弦实施了重点保护︰一是成立了郧西县郧西三弦艺术团,查茂华任团长;二是县财政每年预算一定经费,用于重点传承人的补助和传习活动;三是积极申报市、省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郧西三弦于2009年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为“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郧西县打造“一县一品”,首选了郧西三弦。内容有:扩大传习队伍,健全传习组织。一是每年举办郧西三弦传承人培训班2期,每年100人,5年500人;二是组建郧西三弦传习团队,每乡镇至少1支;三是成立郧西县郧西三弦研究会,负责郧西三弦的创新发展、资料发掘、资料整理出版、传习教材印制等工作。同时,增加经费投入,提高保护级别,完成各项申报工作,力争使郧西三弦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徐蕊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