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重阳】神圣的重阳节,如何被我们过得世俗灿烂?

时间:2019-10-09 11:02 来源:文汇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人的重阳节。

关于这一节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在这个月,国家要命令太宰,在农作物全部收成之后,建立登记五谷的帐簿,把天子籍田中收获的谷物藏入专门储藏供祭祀上帝神祗所用谷物的谷仓,必须恭敬严正。在这个月,国家要遍祭五帝,并命主管官吏用牺牲祭祀群神。事毕,向天子禀告祭祀已经齐备。这些有着“祭神”“飨帝”“田猎”“野宴”等的活动,是一种丰年庆祝的仪式,跟古希腊人秋天收获后的庆典相似,有人因此称之为中国的酒神节。

如果追溯重阳节的原型,仍跟国家或部落的上层建筑有关,即上古时代祭祀大火的仪式发生在这一时期。作为古代观察季节重要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使古人失去了一个观察时间的坐标,人们需要以某种仪式来与天道印证。人们敬畏和祭拜火神,并认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古人称之为“阳九之厄”。

因此,在“内火”时期,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在古人眼里,重阳节是跟上巳或寒食对应,一如九月九与三月三对应,都是春秋季节的大节日。如果说三月三是复活,九月九就是死亡。

我们说,任何一个民俗节日其源头多非民间的创造,而是部族的上层为共同体的生存所设定的记忆绳结。重阳节之绳结有“大火”、有秋收等生存要义,这些内容附加到一个节日上面,就是后人所说的圣人以神道设教。民众生活因此具有仪式感、节日感,方便了教化。

在参与重阳节的积淀创建的漫长历史里,南方的楚国也起了重要作用。故老相传,天地一开始是互通的,但后来由于南方部落“九黎”人不敬天神,帝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绝地天通”就是断绝了地民和天神往来的通道。主管天的“重”也曾担任过“火正”,并被人们尊为火神,后被称为“祝融”。而祝融恰恰就是楚人公认的先祖。

约公元前489年左右,“(楚)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楚国国王问当时的大佬观射父,观射父就此讲解并论证了民众登天、祭天的最佳时间。“日月会于龙狵(dòu)”,即九月初。

楚人好巫。南方人有浪漫情思,对祝融的想象也极浪漫。相传祝融精于音乐,他演奏的乐曲,能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南岳最高峰就称为祝融峰,山上有祝融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楚人对登天、登高望远的活动是很热衷的。后来的屈原说自己上天入地就是一个明证,在《远游》一诗中,屈原说自己,“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重阳”二字首次见诸于中国文字即在这一诗句。

屈原的《离骚》长诗还提到了后世重阳节的两种重要习俗。一是茱萸用于配饰。“椒专佞以慢慆(tāo)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帏(wéi)”,“榝”就是指茱萸,因其气味强烈而用来装饰。二是以菊入馔(zhuàn)。“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谓中国最早“以菊入馔”的说法。屈原的诗可算后来重阳节饮菊花酒、吃菊花饼、佩带茱萸习俗的最早文字记载。

登高拜天、庆祝丰收、袪病除灾、祭祀大火,这些神圣性、上层性、局部性的仪式最终要走向世俗、民间、全国。最早记录了重阳节的《西京杂记》证实,这一节日就是自上而下流行开来的。该书记载说,汉高祖宠妃戚夫人有位侍女贾佩兰,出宫后曾说起在宫中时,日常无事,四时乐事甚多,每逢九月九日,刘邦和宠妾戚夫人在长安宫边饮菊花酒边下棋,这一天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古,莫知其由”。“蓬饵”,指的就是“重阳糕”,取“糕”与“高”谐音,有时候人们还会在糕上放置小鹿数枚,号为“食禄糕”。

从唐代开始,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成为法定的“三令节”之一,“宜任文武百僚择地追赏为乐”,朝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到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当时北宋重阳的盛况:“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武林旧事》也记载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吃花糕。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到了当代,中国很多地方都曾把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正式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因此回顾重阳节的传统意义,很多习俗看似简单,无论是赏菊花,还是登高,看似自然而然,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和人性意义。如菊花和菊花酒,不仅是时令的产物,而且确实宜人。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古人称为长寿酒,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九酒不分,酒水就是阳水,古人认为用重阳节的水酿造的酒最好,因此把以重阳日造的酒称为“重阳酒”。

至于登高,不仅是秋天观光、健身的要求,更是与天地沟通的必然内容。古人爱好登高,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人相通,天人相印。在古人看来,登高山即是与天沟通的天梯,《山海经》记载的就有昆仑山、肇山、登葆山、灵山等。即使今天,那些秋天登香山的游人不仅是看红叶养眼,不仅是健步健身,他们在山上感受到的远比宅在都市里的时光更丰富、更有神奇的意义。

当然,还有九字本身。“九”在《易经》中是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又称“重阳”或者“重九”。九九之说,在中国文化极有意义,九九归一,有归根到底之意。九九八十一,象征终极。物极必反,九是阳盛到极点,再往下便要回到一,九九重阳相逢在这样的意义上既是大吉又是大不吉,所以重阳节的风俗都是出于一个目的:避恶禳灾,如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考察后来的中国人过重阳节,可以说把一个源起神秘神圣的节日,过得极为世俗灿烂。如佩插茱萸,古时有“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成节”的说法。茱萸色彩艳丽,香味浓烈,防寒驱毒。早在先秦时期的楚国,人们就已经了解茱萸的药用、提神和装饰价值;插茱萸、佩茱萸囊、食茱萸作为重阳节的重要风俗到西汉时即已出现。由于茱萸在重阳节中具有重要地位,重阳节遂也称为茱萸节、登高会称为茱萸会等。

重阳节的象征符号之一菊花更是少有的中国文化之花,与梅、兰、竹等并称为“四君子”。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是“花中隐士”。九月又称菊月,菊花象征长寿长久。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古典名著如《金瓶梅》《浮生六记》中都有赏菊的记载,《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就描写:“重阳节近,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作菊花之会。”《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登高设螃蟹宴、赏桂花、咏菊花的一段,更是经典之一的场面,林黛玉在其中吟出了“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的名句。

有关重阳节的故事太多了。“孟嘉落帽”和“滕王阁重阳盛会”算是较为著名。孟嘉任桓温参军时,有一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带大家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并在山上设宴欢饮。“有风到至,吹嘉帽堕落,嘉不知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后人感叹:“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孟嘉落帽,前世以为胜绝。”

而滕王阁盛会更是文坛一段佳话。公元675年九月九日洪州滕王阁重修落成,洪州阎都督在此大宴宾客,年轻的王勃赶上了这场盛会并忝列末席。席间阎都督提议大家为滕王阁题辞,以助酒兴。当地人其用意是想由其婿撰写阁序,因此纷纷推托。不知内情的王勃欣然受命,阎都督非常不高兴并怒起更衣,同时嘱人及时禀报。当有人报知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王勃因《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由此可知,祛除神圣后的世俗节日是热闹的,是欢快的,是人情的,就像唐人的诗句,王维有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古代如此,现代更如此。张艺谋的《红高粱》中有最热烈的唱词,道尽了重阳节的自由狂欢:“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

本文摘自:《节日之书》

(编辑:沈进虎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