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故乡 ——读邹静之《五月槐花香》

时间:2020-08-21 10:40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柯洵洵

最近央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引起轰动,许多热爱文学的人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好比在黑夜中踽踽独行多年的游子,远远看见了故乡的炊烟,突然发现自己并不孤独,文学也是有家的。《文学的故乡》介绍的贾平凹、阿来、毕飞宇、迟子建、刘震云、莫言六位作家,都是用笔来回望故乡,在回望过程中使自己和故乡得到升华。有时候我常想,没有一处土地是不好的,没有一处历史是不厚重的,只是缺乏人去把它们发掘出来。

在看《文学的故乡》的时候,我恰好又重温了《五月槐花香》这本书。说重温,因为以前看过同名电视剧,书的内容与电视剧情节几乎一模一样。作家余华曾经介绍自己的写作障碍,他说很难的一关就是写人物对话,一个作家如果把人物对话写好了,表明这个作家基本成熟了。《五月槐花香》故事情节的叙述,基本上全靠人物对话展开,每个对白都安排得妥当熨帖,单凭这一点,这本书就算得上佳作了。然而,从文学的故乡书写史来看,《五月槐花香》书写范式在广度和深度上略显单薄,在描绘时代变迁上虎头蛇尾,远不如《文学的故乡》里介绍的六位作家宏阔。

管中窥豹,可知一斑。从《五月槐花香》这本书可以窥见中国当代文学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的艰难历程。“文革”之后,许多作家敏锐感受到当代中国文学的贫困落后,便试图通过学习借鉴西方文学来弥补这种不足,于是西方各种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坛粉墨登场。可有识之士发现,对别人的东西模仿得再好,最终还是步人后尘、难脱窠臼,必须把自己的文字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才具有持久的生命活力。基于这种认识,贾平凹开始写“商州系列”,李杭育着手写“葛江川系列”小说,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新鲜出炉,李锐精心刻画山西吕梁地区风俗,乌热尔图用心发掘鄂温克族的历史风俗等等。在当时这种文学被称为“寻根文学”,形成了轰动一时的文学现象,现在看来这种现象的影响是持久的。

《五月槐花香》有“寻根文学”的影子,但最直观的特征是充满“北京味儿”,是典型的“京味小说”。“京味小说”的“创派祖师”是老舍,《五月槐花香》在故事架构上与老舍的《茶馆》很像,可以说是邹静之向老舍的一种致敬。“京味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中国文坛上经久不衰,继老舍之后,汪曾祺、邓友梅、刘心武、陈建功都有经典作品问世。进入21世纪,王朔、刘恒、王小波、冯小刚依然十分受欢迎。在“京味小说”盛行的同时,陕西、湖南、山东、山西、天津等地的作家群体,也都写出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作品,在当代文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五月槐花香》还有个特征值得一提,就是对北京琉璃厂及古董行业文化的描写。这种将专业知识体现在小说中的写法,在当代小说创作中很有市场,譬如陆文夫在《美食家》对苏州美食的描写,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对各种玉石、玉器的介绍,读者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学到了很多知识。当下许多影视作品、网络小说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粗制滥造者多,精益求精者少,难免会误导观众读者,一定要小心警惕。

(编辑:方元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