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志明
竹溪县新洲镇素有“楠木故里、五水归一”的美誉。仲秋的一天,我和友人慕名远道跋涉而来,只为一睹它的芳容。
走进新洲,我竟然看到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古朴的村庄、几株摇曳的老树、土黄色的干打垒墙、青苔覆盖的岩石显露出岁月的年轮。天蓝、云白、水净,藏在白云深处的新洲镇与远处的青山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清风掠过新洲的街巷,历史的风铃在时间的长河里铿锵作响。新石器时代樊亭文化遗址、宋代古墓群、三盛院等,历史厚重的门后藏着精彩的故事,多少宦海浮沉、多少悲欢离合,沉淀的记忆堆积着祖先的影像,在沧桑的岁月中不改模样,依旧带着当初的笑靥。
楠木湖,一泓池水不涉喧嚣,绰约如处子,静静地落在群山之间。新洲境内河流众多,后因下游潘口水电站截流蓄水,高峡出平湖。在这碧波千顷、秀丽旖旎的湖光山色中,竟掩映着一片我国现存最大的金丝楠木林,楠木的恒久高贵与湖水的深邃宁静交融在一起,便有了“楠木湖”这个清新诗意的名字。
一大早,从楠木寨游客码头登上画舫游船。站立船头,只见湖水潋滟,天空辽阔,远山垂立,尽显清婉灵俏之美。游船划过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水下成群的鱼儿随船嬉戏,鱼鳞纤毫毕现。几只白鹭掠过湖面,身姿舒展洒脱,犹如披着白纱的仙子。两岸群山绵延,眼看到了尽头了,转一个弯,又是同样的山、同样的水。褪淡了暑气的阳光铺洒在湖面上,波光晶莹澄亮,一派明丽。我安静地坐在船舱里,任清凉的晓风拂过面庞,在秋天的舒爽中品读眼前由群山、碧水、翠苇、飞鸟构成的天然画卷,一切俗念都放下了。
两个小时后,船靠岸,楠木寨景区到了。想看金丝楠木林必先登上陡峭险直、共有999级台阶的“采楠天梯”。我们一边登梯,一边停歇欣赏湖光山色。爬到半山腰,走过一座木桥,眼前显现出一片野生金丝楠林,株株葳蕤茂盛,张开墨绿色的巨伞,遮天蔽日。片片银元大小的树皮覆盖树干,如龙鳞附体;遒劲的树根似龙爪,在石缝中或隐或现。楠木树干颜色不一,有的呈青灰色,有的呈灰黑色。这片楠木林总占地面积约8亩,其中直径10至100厘米的楠木有196株,最大的楠木树龄超过650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金丝楠木群落。
一阵山风拂过,楠木摇曳的枝叶发出此起彼伏的沙沙声,我的思绪也在飞扬。岁月飘过1556年秋天,48岁的湖广襄阳道光化(今老河口市)知县廖希夔面容憔悴、衣衫褴褛,一路找寻楠木而来。大明皇宫的奉天殿、谨身殿、华盖殿失火烧毁,需楠木重建,嘉靖皇帝朱厚熜敕令廖知县限期采集楠木送往京城。皇命难违,廖知县终日奔波于荒野大山,眼见时间过去大半,却一无所获。一天辗转来到了离楠木寨50公里开外的竹溪鄂坪乡刺小沟,意外发现了金丝楠木,大喜过望,遂调集数千人在刺小沟采伐楠木,取水道运回京城。刺小沟由此得名慈孝沟。而慈孝沟之水出自柿河,可通木排,入堵河至汉水、长江,经京杭大运河转运至北京。廖知县交皇差返回故里,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赋诗刻于伐木处石壁上,以示后人。
“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未得,于焉踯躅;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玉;木既得矣,材既美矣,皇堂成矣,皇图巩矣。”这首诗不仅描述了当时营建皇宫在此采伐木材的情形,同时流露出采伐皇木(即楠木)时的徘徊、焦急的心情,及采到皇木后将其视为珍玉的激动和喜悦。如今,慈孝沟楠木杳然无迹,只有新洲镇烂泥湾村的这片楠木群孑然静守在深山茂林之中。
仲秋的夕阳在湖面、树梢、农舍上洒下一片金黄的光影。袅袅炊烟升腾,嗅着熟悉的气息,牛羊回舍,鸟儿归巢,农人们荷锄而归,我们也要返程了。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思绪走得愈远,心便靠得愈近,我放飞了所有的心事,留一抹淡淡的乡愁在诗意的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