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霞
回忆,总是美好的;有你,总是幸运的。40多年来,我总会在《十堰日报》的那一缕墨香中找到精神的慰藉和生活的乐趣。
小时候,我家室内土墙上糊的全部是旧报纸,特别是土炕周围的报纸换得最勤,每天清晨一睁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上“郧阳报”三个字。年幼识字不多的我经常被报纸上大大小小的文字、丰富多彩的图案所吸引。
记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报纸上多了些彩色图片,并且黑色的“郧阳报”三字变成了醒目的、红色的“十堰日报”四个字,纸张也变厚、变白、变大了。
我喜欢躺在炕上读报纸。学生时代,由于经常看《十堰日报》,我写作文时特别注意场景、细节和心理活动描写,多数作文成了范文,这让我在学生时代就对《十堰日报》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我特别羡慕在《十堰日报》上发表文章的作者。参加工作后,我每天认真阅读《十堰日报》。上面的文章深入浅出、明了易懂而又引人深思,让我在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空。我暗自下决心,要像这些作者一样写出好文章。于是,我每天把从报纸上看到的好文章剪下来装订成册,名曰“日报文摘”,把它们当成我的老师。
2006年5月,我在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政府工作时,有幸参加了一次十堰日报社组织的通讯员培训班。培训班上,报社老师精彩的讲课,让我学到了一些新闻写作技巧和摄影技巧,受益匪浅。通过那次培训,我对《十堰日报》有了更多了解,也和报社老师结下了深厚情谊。
2006年7月,我第一次陪十堰日报社记者到湖北口回族乡桃园沟村采访。途中突降大雨,记者们就脱下身上的衣服紧紧包住相机。山路崎岖不平、泥泞难行,他们双手护着相机弯着腰走路。那画面,我至今难忘。
后来,我和他们接触逐渐多了,对他们的敬业、真诚和谦逊有了更深刻感受:他们无论严寒酷暑,为了一个任务可以背起行装立即出发;为了新闻真实,他们翻大山、跨河流,亲历现场、默默蹲守;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们入田间,进工地;为了一个专业术语,他们不断求证;为了一篇文稿,他们通宵达旦伏案写作……
只有亲身经历,才有真切体会。他们的敬业让我钦佩,他们的真诚让我感动,他们的谦逊让我赞叹!他们宣传党的主张、记录时代的脉搏、弘扬社会主旋律,他们是一群最可爱的人!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付出和辛苦?
2008年,我有幸成为《十堰日报》特约记者。从此,看报、写作更加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堰日报》60岁生日时,我已从乡镇调到了县委宣传部专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我曾写过感言《忘不了我与你的“第一次”》,那是我第一次向《十堰日报》表达感激之情。
往后的10年里,郧西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处处留下了我采访的足迹,工厂田间、干部群众都是我采访的对象。我的文字和摄影功夫日益见长,并不时得到报社老师肯定,我连续十年被《十堰日报》评为“十佳特约记者”。
《十堰日报》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无论什么角色,只要全力以赴,就会有收获和回报。
斗转星移70年,沧海桑田一挥间。从我初识《十堰日报》到今天的40多年里,我见证并亲历了《十堰日报》的成长,满足感和获得感油然而生。
在《十堰日报》70岁生日之际,我想再次表达对你的爱意:《十堰日报》,我爱你!今生我无悔痴迷那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