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艺术重建

——杨菁“双城”小札

时间:2016-01-15 09:47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李兴艳

杨菁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欲望水城》,十二年后,又出版《绿水倾城》,这“双城”故事就发生在被水葬于江底的郧阳府城。

两部小说各有各的故事,但又相映成趣,相辅相成。所以若要读,必是两本一起读才是最过瘾的。这个城是杨菁的故乡,是我的家乡,我相信我和杨菁的生命里有一种来自这片土地上的相同气息,循着这样的气息,我或许能够抵达与她共同的心灵通道。

1

在杨菁的“双城”里,爽辣的郧阳方言、悱恻的戏文、轻逸的诗句共同构成了郧阳城特有的语言意境。其中给我感觉最亲切、最有心灵震撼的是郧阳方言。

“疙瘩疙瘩散散,莫叫亲娘看见;亲娘看见咋的?放牛娃儿打的。”看到这句话,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童年。那个扎着朝天辫的妞妞,有多少次在跌跌撞撞中撞到头,然后哭得哇哇响地扑到外婆或妈妈的怀抱里,被她们一遍遍揉着头上的包,一遍遍说着“疙瘩疙瘩散散……”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黑旗子白边儿邓家湾呀叮咣!叮咣!”

“黑旗子白边儿邓家湾呀叮咣!叮咣!”

这龙舟赛的助威号子,要唤起多少郧阳人久违的记忆哟!这能激起万丈豪情的号子也只有郧阳人才能真正懂得。正如杨菁在书中写道——

郧阳城龙舟比赛助威时喊 “叮咣叮咣”,而不喊“加油”,不知是始于哪朝哪代的古韵风俗,但用郧阳方言吆喝出来的这种助威词,在万众同声的气势下,的确十分畅快过瘾。

还有指责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小青年们的“你娃子还鸡蛋壳子拖得哗哗响”,精明狡黠的“鬼精儿”,还有那郧阳人常用的形容词:齐排排、翠生生儿、尖溜溜儿……郧阳的地方风情、家长里短、社会万象,就在这些嬉笑怒骂中缓缓展开。

在杨菁的“双城”里,我每看到一句久违的方言都会会心地一笑,都会有一种故人相遇的惊喜,同时还有一种隐隐的惭愧。我在想,远在京城的杨菁,她是多么执拗地牢记着故乡的方言。而我们日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郧阳人,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些方言,还在使用这些方言呢?

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长久流亡在外国,但却坚持用母语写诗,他说:“家是俄语,不再是俄罗斯。”在他的心中,方言就是母语,就是故乡。

我相信,杨菁对方言的青睐和坚守,源于她心中对故乡的眺望和追寻,源于她心中如地火般暗自燃烧,熊熊不灭的乡愁。

2

故乡是什么?它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是过去那种使你安心的生活经验。在杨菁的“双城”里,处处可见那些郧阳城独有的“生活经验”。

明代在此开府建城以威镇四方时,“陕西之民三,江西之民三,德(湖广德安府)、黄(湖广黄州)、吴(江苏)、蜀与山东、河南北之民二,土著之民二,皆各以其俗焉”。

如此复杂、包容又丰盈的郧阳,民俗自然也生动丰富。

农历春节“廿三祭灶神,廿四打堂尘,廿五磨豆腐,廿六去打油,廿七杀年鸡,廿八把面发,廿九样样有。”

过了春节,很快就是元宵节了。这天,孩子们每人提着一盏小灯笼,都要出门去“游灯”。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之时,人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正月元宵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

郧阳城有句俗话:有心拜年,五月端午以前。

“该下小曲儿做雄黄酒了,该点艾蒿熏蚊子了,煮鸡蛋,包粽子,缝香袋,绣夏衣,到江边去祭屈大夫”(相传屈原投江于汉江郧阳)。端午节时,要到大河里去赛龙舟,抢鸭子。

这就是郧阳人的“节日”,这才是郧阳人过的“节日”。

“火要空心,人要虚心”,“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远怕水,近怕鬼”。还有:“八月十五月打灯,正月十五雪纷纷”,“头九一场雪,九九赛六月”,“早晨放露等水烧茶,晚上放霞干死蛤蟆”。

这是一代又一代郧阳人积累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学。

这是一种让你有归宿感、安全感的生活方式。

但可悲的是,这些都在慢慢离我们远去,郧阳人,特别是年轻人现在更热衷于去过和全国甚至全世界人一样的圣诞节、情人节、“双11”光棍节。

感谢杨菁。从小在郧阳城长大的她,对郧阳城的风俗风物熟稔于心,观察细致入微,她在“双城”里对郧阳城风俗进行追忆,也在对故乡很多已经或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进行着重建。

3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那是否可以换而言之: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才是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地方。你了解一个地方的故事,你才会真正懂得这个地方。

郧阳城,中国最早的移民城市之一。这里“民多秦音,俗尚楚歌……盖楚之轻飏,秦之强悍。”也有记载称之为“巴俗、秦风、楚歌、豫言”。这样一个世情纷繁、民情丰富的地方,怎么会缺了那奇特的人儿,少了那奇异的事儿呢?

很是醉心杨菁“双城”里那些接着地气儿、冒着热气儿、飘着仙气儿的故事和那些有故事的人。

第一个震撼人心的人物是“我”的外婆。当离家三年,却携个小妾归来的外公被族长关在祠堂里时,孤立无援的外婆却走上前去搀扶起了那个跪在地上的女人,“甚至拍了拍那个女人膝盖上的灰尘草渣……”这是一个怎样心怀悲凄,却善良包容、果敢智慧的女子!

那位如玉簪花般美丽清雅的“五姑娘”不惜挥刀毁掉自己的容貌,也不愿去做驻军司令的姨太太,考入清华的梦想破灭后成了 “疯五姐儿”。这是一个多么烈性、多么执着于梦想的女子!

“风轻轻来脚轻轻,轻轻巧巧来到姐家门,轻轻敲来敲轻轻,姐儿轻轻来开门……”那个糙砺得如汉江河滩上沙砾般,却会唱出如此温柔深情的郧阳情歌的“江鳖”;那个一辈子白天拉纤,晚上住在崖屋里孤灯做伴,却坚守着和“野刺儿玫”爱情的“江鳖”。多么炽烈凄婉的爱情故事,多么强悍又柔情的汉江纤夫。

现如今,“纤道荒荒,船歌散尽。”

现如今,“这样一生一世无私牺牲奉献的爱情还会有吗?我们甚至连理解这种爱情的能力也不具备了。”

那“说话当当响,走路响当当”的郝家老爷子,浑身上下透着郧阳人的自豪感,透着郧阳人的风骨气节;那葛家大院里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葛家奶奶,有着郧阳人的开明豁达。

也许“历史从来不记录小老百姓的小日子,更不记录他们的忧伤”,但文学会永远深情地关注那个平凡世界里的老百姓。一个个鲜活的郧阳人,贴着郧阳的土地,擦着生活的火花,直楞楞地往读者的心里钻,他们承载着那个已经沉入水底的古城所有的品质与风情。有了这些故事,有了这些知根知底、知冷知热的人,杨菁的郧阳城里才有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味道,才有了琴棋书画诗酒花的古城情韵,才有了嬉笑怒骂皆世情的生命风景。杨菁给了他们升华的生命,他们给了杨菁这座城丰富的色彩、暖人的温度、蓬勃的力量。

4

杨菁曾经在郧阳城眼睁睁地看着那群 “豪情激涨”的人们炸了极星塔、毁了南角楼,又拆了文庙武庙孔庙、城隍庙、龙王庙、五忠祠、清真寺,郧阳城几十座府庙县庙匆匆地都消失了。

她不禁扼腕悲叹——

“诸神逃离!同时逃离的,是郧阳古城的精、气、神。”

杨菁在 《欲望水城》中更多的是对郧阳城进行着情感和审美的记忆,这是一个作家纾解乡愁的自觉使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心梦想的愈加强大,杨菁定然觉得还远远不够。乡愁,乡愁。太多的人都在谈乡愁,但也只是说起乡愁就发愁。愁断了肠子,喊破了嗓子又有什么用?倒不如默默地甩开膀子去干。于是,杨菁在 《绿水倾城》里开始了更宏大的文学构建。

这是一个作家的大觉悟与大悲悯。

于是这样的郧阳城景象不断闪现: “小巷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的无人深巷。 “一条雨打梨花深闭门的老巷,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青石桥路上,散落着一地的花瓣儿,有袅袅婷婷的人儿走过来了”……

同时,多处对郧阳城代表性建筑和独特地理进行详细的描写——“那神秘神奇的南角楼就在我的眼前,一座砖木结构带六角飞檐的亭阁,上下三层,每层的飞檐皆为九踩栏拱状,犹如盛开的九瓣莲花……南角楼算不上高大,也算不上宏伟,却虎视眈眈地矗立在厚重的城墙上”。

在那郧阳城最繁华的“十字街”上,有出名的“泰和顺”酱园、“段义茂”绸缎庄、“马民记”染坊、“永昇和”裁缝铺。城里最大的两家西药铺,东头的公盛堂,西头的公寿堂。

郧阳城纵横交错的几十条大街和上百条巷子都有来历、有故事,地名也很有趣:察院巷子、税关坎、总兵坊、府前街、府道坡、府学路、陆道台大人巷。

府城形胜,故情绵绵。郧阳城,那是一个多么有魅力、让多少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前有郧阳人肖大顺五易其稿创作了 《古麇图》,兰士华用了8年的时间,完成了长达31米的《郧阳府城图》,陈家麟用了几十年,拍摄郧阳老街、老屋、寺庙祠馆照片11000多张。杨菁则用了几十年的力量积蓄,用了十几年辛勤的劳作,以文字为砖石,一字字、一块块地搬运、垒砌,对她的郧阳城进行一场更具诗意的艺术重建。

若是有一天郧阳启动一个“郧阳府”的文化旅游景区项目,能以这本书为重要的参考才好。这样建成的景区必定是有血有肉、灵动有神的。

5

杨菁对郧阳城的艺术重建还在不断地向纵深拓展。

她巧妙而灵活地通过“明素素”可以看到人的前生的“重瞳”,用魔幻的技巧去剖析更深的人性,成为这部书一抹新鲜的亮色:美丽脱俗的白雅兰前生是一只洁白轻盈的白鹭,一直默默关注“我”的李大网是一只威武彪壮的麋鹿,参加过上甘岭战斗的独臂寇英雄是一只勇猛的豹子,还有那自杀于“自死窑”的季普老师是一只被追杀的雪免。

魔幻中隐匿着现实,前生的景象昭示着今世的际遇,这是“我”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追问。那前生与今世的宿命,又何尝不是每个人的内心疆域与现实境况的深切关联。善恶有报,因果循环。这是一个作家文字里永恒的善良引领。

与此同时,在《绿水倾城》中杨菁把郧阳城放在了中国南水北调、“×××革命运动”这两个大背景下。

看着那白茫茫的江水进城漫过了十字街,看着水淹进了葛家大院,淹没了“我”的学校,一点点埋葬了郧阳古城,看着装满移民的大船启程时,船上、岸上,几百个人打着滚撕裂肝肠地恸哭。其时,和郧阳古城一样被淹没江底的还有湖北均州古城、河南淅川古城。

在那场“×××革命运动”中,“我”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内心既清高孤傲又敏感自卑。还有新人结婚时那颇具时代特色的对联:“一心一意干革命,一生一世不变心”,横批:“志同道合”。甚至李大网为了安慰想和同学们一样积极投入革命的“我”,冒着危险带“我”去打枪,为了保护“我”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贯穿全书的历史背景和故事主线,一下子打开了郧阳城在恢弘历史中的现场感,定位了郧阳城在一个大历史经纬上的坐标。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郧阳城,这就是郧阳城的那个时代。

2015岁末,我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篇《2015推荐散文总目录》的帖子,心头忽地一颤。我数了数,共推荐了47篇散文,而仅从题目看竟然有20余篇文章题目都带故乡、乡情、乡愁、老屋。这些年,乡愁题材的文章读了很多,但如此集中地出现在一篇年度推荐帖里,就产生了一种强大而磅礴的撞击感。这是巧合吗?不是的。

这是一种集体的反思、追问、焦虑和呼唤。

这是激情飞奔时的迷茫,繁盛喧闹之下淡淡的忧伤。

青灯读长卷,红袖掩浩帙。

认真地读完“双城”,我最想说的是:郧阳人要感谢杨菁。

从游子乡愁到文化觉醒,从审美记忆到艺术重建。这个远在京城的郧阳女儿用她的文字构建了一座古老而美丽、永远不会再被淹没的郧阳古城。 而此时,这座“郧阳城”不仅是杨菁的、郧阳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

(编辑:李静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