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麻糖香

时间:2016-12-07 11:20 来源:十堰晚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秦楚论坛网友:两柳居士

小时候住在农村老家,每年春节前,家里都要自切麻糖,用瓷坛装了预备过年用。现在想起那时全家切麻糖的情形,心里就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切麻糖的糖饴是提前好多天就熬好了的,我们家里承担熬糖饴任务的每年都是母亲,她把许多洗净的细米倒进大铁锅里,泡上适量的水,然后就在锅底架起柴用猛火烧起来,待到水沸米裂,就添入早已准备好的麦芽糖。微焖沉淀过滤后,再将糖水熬上大半天时间,沸腾到仅剩下锅底部分,颜色也变为黑红了,母亲这时会用筷子挑起来对着光细看,看看糖饴咋样。直到确定合格,才用大小两个钵子盛起来,大钵子里的直接切麻糖用,小钵子里的等父亲回来处理后切麻叶用。

天黑时,父亲收工回来了,他就把小糖钵端到石磨房里,在煤油灯的照亮下,先把石磨擦洗干净,在磨眼里插一根早已洗净准备好的粗木棒,然后就挽起袖子将糖饴搭在棒上,来回拉扯,父亲力气耗尽时,我们就换他歇口气,渐渐糖饴白净如面团了,才盘起来,放到扑了糯米粉的簸箕里备用。父亲说饴白麻叶才好看,否则切出来黑红,客人来了拿不出手。

切麻糖的时间一般都选择在临近春节的日子,切太早了,我们几个小馋猫常常偷着吃,等过年坛子已见底了,是不行的,并且一般在夜晚,白天父母要做工,没有时间。

切麻糖的夜晚,屋里的大煤油灯也点燃了,到处亮堂堂的,父亲就在堂屋里搁着的门板上主刀切,母亲在灶台前拌料,祖母则专管在灶口添柴烧火,我们这些孩子最高兴了,心里暖融融的,在堂屋和厨房之间跑来跑去,当小帮手,看手艺。

只见母亲将炒米倒进熔化的糖饴中,用锅铲混拌,然后用竹撮箕端出,父亲则把热腾腾的料用特制的木板对夹挤压,规范成长条形状,再一气捶打,待到很硬实了,就用刀裁出两侧剁成菱形,扒到下面垫有炒米的箩筐里,这就叫麻糖角。中间部分父亲叫我们用板块在两头用力对顶,他一手握刀把,一手按压刀背,咯吱咯吱切起来,切一段扒下,切一段扒下,一条切完,再做下一条。直至麻糖料用尽,才开始最后一项工作:切麻叶。

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这后头的戏了,因为麻叶香甜可口,实在太好吃了,我们可以趁机大饱口福。这回锅里熔化的是扯好的白糖饴,将剁碎的干桔子皮和炒熟的芝麻倒在里面拌,端出倒在门板上后,父亲就精心揉捏整合盘弄成小条状,细切片状,用炒米裹放在小瓷坛里。父亲说,放了炒米就焦脆,时间长了也好吃。最后那点没切完的,父亲就干脆赏给我们享用了。

当切麻糖全部结束时,夜已经很深了,我们肚子也饱了,感觉困顿了,上床睡去,这时脑子里还在回味着刚才经历的幸福。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一般都到市场上买麻糖,很少自己制作了,但我还常常回想起儿时那切麻糖夜晚的情形,特别是那种浓浓的亲情氛围,想起来心里就暖暖的。

(内容来源十堰晚报,转载须经十堰晚报授权)
(编辑:冯鹏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