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散文化的颂歌

——兰善清新作《万古一地》序

时间:2016-12-15 09:47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白 烨

经由作家友人梅洁介绍,湖北郧阳的兰善清先生在去年年底把他的新作 《万古一地》书稿交到了我的手里。我当时正在做着《文学蓝皮书》(2015年)的撰稿与通稿,时间紧,任务急,忙得不亦乐乎。稿子匆匆浏览过之后,虽格外引人,印象甚好,但没有时间梳理感受和撰写序言。在紧锣密鼓地推出这部年度文学报告之后,又赶上好友陈忠实突然病逝,由此又在北京和西安两地奔波与忙碌,别的事情一概顾及不上。此时,兰善清先生已将书稿交予出版社,心急如焚地时不时来个电话或短信,半是问候半是催促,我知道写序之事不能再拖,便利用端阳节的几天,又看了一遍书稿。

先后两次阅读,都各有不同的感受与心得。综合起来看,我感到:这是一次有备而来的大散文写作,因而也是一部有感而发的大文化著作。作者把史料的搜集与田野的调查衔接起来,把历史的考据与文学的感悟结合起来,通过一个个故事和细节,抻开历史的褶皱;经由一个个人物和事件,探悉人文的底蕴。如此这般,看似偏居于鄂西北一隅的郧阳,就被一层层地拂去厚厚的蒙尘,撩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出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相交织构成的奇异光彩与丰沛神韵。

《万古一地》甚为好看与可读,可圈可点之处也着实不少。在我看来,它至少在三个方面别具自家特点,值得予以特别关注。

其一,在史籍的打捞与整理中显现史家的功力。

《万古一地》最让人吃惊,最令人意外的,是围绕着郧阳这块地方,以信而有证的史料、有案可稽的史实,从远古的史前文明,到早期的仰韶文化,从先秦的麋子建国,到子胥的以“郧”命名,从屈原的郧阳招魂,到李唐王子的落魄徙居,从原杰的首创郧阳建制,到王世贞的抚郧之旅,从闯王的蛰伏郧阳,到明代中期的设立府治,对郧阳这个地方的历史与地理,由来与沿革,自然与人文,文物与风物,文明与文化,故事与传说等,进行了十分系统的细致梳理与精心串接,让人们循着隆隆的历史脚步,领略到了郧阳这个鄂西北一隅的高古与神奇,以及经纬古今的枢纽性、物华天宝的独特性。

作者兰善清有何专长和学养,我原本不甚了了,但由《万古一地》表现出来的史家学识,着实令人为之惊异。作品里涉及到的史迹与史实,既需要在大量的史籍史书中去细心地梳理,还需要对各种史料进行认真地辨析与考据;作品里所描写的遗迹与遗存,既需要留意和研读相关考古的发现与成果,还需要进行相关的田野调查与踏访工作。可以说,写作这样一本书,只具有相关的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有历史地理的知识素养,文物文博的丰富库藏,考古学者的经验储备,文化学者的理论视野。而这样一个学养储备极高、综合素质较强的多种要求,作者兰善清都悉数具备。这不仅使《万古一地》的写作,有了最为可靠的保证,而且使这部作品卓具扎实的史料根基与丰沛的史学风貌,而使人读来既有根有据,又有声有色。

其二,在文学的叙述与描绘中触摸文明的脉动。

《万古一地》不只在历史的层面上内蕴丰厚,风姿绰约,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也是茹古涵今,丰富多彩。这主要表现于作品饱含人文情趣的叙事文笔与本事选取等方面。

作品的语言是散文化的,但在以叙事为主的灵动文笔中,既探幽秘,又讲故事,既摆史实,又述传说。笔触所向,都是文献的查考,文物的读解,文化的揭秘,文明的探源,让人们看到,在时间长河的缓缓流动之中,各种与人类文明有关的事相与事件在郧阳这块地方的交集与汇聚、演变与流散,由此把郧阳地域的重要性与文化的独特性,揭示得既极天际地,又入情入理。

还有作者在全书45个章节中,有不少章节着重描写了文人雅士在郧阳的过往遗痕与活动踪迹,以及留下的文化遗存、文学名篇。这种从《诗经》名篇始,到梅洁写作止的中国文人在郧阳、写郧阳的史料勾陈与史事串结,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古今文学巡礼的郧阳篇,或一部简明的郧阳文学关系史,从而使《万古一地》这部书,兼具了历史与文学的两重内涵与双向价值。

其三,爱乡、爱土与爱国的相互连缀。

说实话,仅凭一些史学知识、一腔文学情怀,很难完成《万古一地》的写作,也很难写成现在这个样子。显然,作者兰善清不仅有学有识,而且有心有情。甚至可以说,对于郧阳这块故土的深沉而热切的挚爱,是兰善清写作这部《万古一地》的主要动力支撑。正因如此,他才能静下心来,深入进去,才能倾注心力,饱带激情,使作品在蕴含丰博而厚重的精神深度的同时,还充满了炽热而灼人的感情温度。

当然,说到底,爱郧阳,既是爱乡土,也是爱国家。《万古一地》在述及历史时,对于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的自豪,对于中华文化绵长而优秀的传统的骄傲,都令人可触可感,并从这份自豪和骄傲中,受到感染和得到激励,从而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文化,充满应有的自豪与自信。

我觉得,只在书写郧阳一隅的角度上来看《万古一地》,显然是很不够的。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以郧阳为主要描写对象,以郧阳作为中国的“这一个”,以点带面地讲述精彩中国故事,探悉中国文化底蕴,展现中国独特风貌,讴歌中华民族精神。因此,我希望这样一部独特而重要的作品,能有更多的读者看到和读到,并从中受益和受惠。

还有,我这大半生因公因私都去过不少地方,郧阳附近的十堰市、武当山都曾途经和去过,却总是与郧阳擦肩而过。过去,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遗憾,但看了兰善清的《万古一地》,让我深深感到这真是我最大的遗憾。因而,也就有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念想,那就是一定要去郧阳,不是带着玩心去旅游,而是带着敬意去瞻仰。

是为序。

2016年6月9日于北京朝内

(白烨: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编辑:冯鹏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