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团圆结尾

时间:2016-12-22 08:18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杨茜

大团圆结尾,简言之,就是善恶终有报应。这一现象是中国文学特有的。中国古典叙事性文学几乎都会有大团圆式的结尾出现,这一点尤为明显地表现在戏剧上。不可否认的是,大量良莠不齐的戏剧使用的大团圆结局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不符合现实和客观规律,有着封建思想的局限性,成为一种俗套。

“大团圆”处理结尾的方法与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和谐统一是很有关系的。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中和”为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古代戏剧的结尾。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说:“仅仅元代(即不到100年的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剧。”原因在于中国所谓的哲学只是一种满足于实际的实用伦理学。

中国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人们长期受压,喘不过气来,而在现实中却难以得到安慰和寄托,那只好到戏剧故事中去寻找补偿,这样大团圆就成了人们主观情感的寄托手段和慰藉方式。观众为了宣泄在现实世界里的痛苦,希望每部戏哪怕是悲剧也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所以《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被法海拆散,白娘子也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是一出悲剧,于是结尾让许仙的儿子苦练成仙,打败法海救出母亲。

大团圆结尾的形式与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观众总希望戏剧作品有个美满的结局。大团圆结尾能使观众在审美心理和道德情感上得到满足和慰藉。正必胜邪既符合人情,又能满足观众的心理要求。虽然带有理想色彩,但它反映的是中国人朴素善良的愿望和强烈的爱憎。

戏剧之所以多用大团圆作结尾,其原因还在于观众的愿望与期待。李渔的《风筝误》一剧的终场诗说得好:“何事将钱买笑声?反令变喜为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中国人总是对不幸者寄予极大的同情,这是出于一种善良的民族心理。于是民间流传故事往往从这种心理出发,给故事一个大团圆的结尾。正因为有一个大团圆结尾,人们才爱欣赏,作品才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我国近代美学奠基人之一王国维认为,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大团圆”结局的特征,是我国国民“乐天精神”的体现。他在《〈红楼梦〉评论》一书中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和,始于困者终于亨……”乐天精神在我们民族处于极度危难的时候,能够使人们看到光明,渡过难关。但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不能使戏剧担负起“示人生之真相”的使命。

我们对大团圆式结尾艺术,一概赞之或一概贬之皆不足取,应该对其作实事求是的评价,既充分肯定大团圆式结尾的妙处,又能认清并改变大团圆式结尾的局限性,努力创造出历久弥新的“豹尾”。 (作者单位:市群艺馆)

(编辑:冯鹏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