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办年货

时间:2017-01-05 09:38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菜丛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团圆,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是大家盼了一年的事情。以前经济条件差,平时鸡鸭鱼肉之类的菜肴很少上桌,而再拮据的人家,春节也要想尽办法买到这些食品。每家每户的家长过年置办年货,是极其重要的任务,而由于供应有限,又变得十分艰巨。

老百姓是否能过好年,也是衡量政府是否关心群众生活的一个标志。所以,政府会想尽办法为老百姓提供应景年货,然而物资匮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只有凭票才能让每家每户都能享受到应有的食品,于是除了平常发放的各种票证以外,另外发放了“春节票”。

春节票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副食品票,去小菜场购买;另一类是干货票,由商店供应。平时也发放的肉票和豆制品票,在春节增加数量,只有春节时才发的有蛋票、家禽票(鸡或鸭选一只)、鱼票等,鱼票还分为花色鱼(黄鱼、带鱼等)和普通鱼(鲢鱼、鲫鱼等)。由于黄鱼等优质海鱼愈来愈少,没几年就取消了花色鱼票。干货票有粉丝票,可买粉丝一斤,而炒货票在核桃、花生、香瓜子、西瓜子等炒货中选择。

有一年也许未能采购到足够数量的新鲜鸡蛋,就从冷库里拿出冻鸡蛋块供应。冻蛋块是把鸡蛋去壳,充分打散后冷冻成块,可以比新鲜鸡蛋稍微多买一点,精明的人当然不放过这种好处。反正多数人家也是用春节供应的鸡蛋来做蛋饺的,这种蛋块是用机器打散,买回家解冻后做出的蛋饺更漂亮。

当时城市规定户籍人口五人及以上为大户,不满五人为小户,有些票分大小户,区别在可购买的数量不同。如鱼,大户可买两条,小户只能买一条;炒货,大户两斤,小户一斤;鸡蛋,大户一斤半,小户一斤等等。

为了便于区别,各种春节票用不同颜色的纸印刷,上面除写清票种、户别,还会在上面画一个简图,肉票画猪,家禽票画鸡,花色鱼票画黄鱼,普通鱼票画鲫鱼等等。这些五颜六色的票证在过年前二十多天,先由居委会的干部按户到家发放,到时未领取的凭购粮证自行到指定粮管所补领。

到商店买年货并不紧张,通常也不会排长队。但是菜场里供应的年货品种、质量有很大差别,货物脱销也时有发生。为了买到质量好一点的食品,不让好不容易得到的春节票作废,大家都要赶早,这样一来,去菜场买年货就好像去参加一场拼搏。

过年前几天,从半夜开始,菜场里一个个摊位前就开始排起了队,因为等待的时间长,排队的人带上小板凳坐在那里。这些人往往是亲戚、朋友特别是邻居的代表,他们会带上几个菜篮子,或者用砖块代别人排队。

通常菜场在五点钟开始营业,这些竹篮和砖块的主人在四点半左右才陆续来到。在比较紧张的鱼、肉摊位,有的营业员为避免拥挤,开始营业前会用彩色粉笔在排队者的衣服上,包括竹篮和砖块上编号。因为每次排队只能买一个品种,买好鱼肉蛋鸡要连续排几天队,所以邻居间往往是大家轮流早起排队。

我家尽管是四口的小户,为了买年货,我也要早早地去排队,八点以前还要赶到学校上课,累得要命。

在开始营业时,大部分的队伍都能保持队形,为了不让插队,必须人贴人挤得紧紧的。最怕有几个不守秩序的人在摊位前一拥而上,冲散队伍,菜场内就一片混乱,争吵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有时还会打起来,派出所警察来维持秩序也是常有的事。

年糕是许多人家必备的年货,除夕团圆饭中一定有一盘炒年糕,取其谐音“一年比一年高”。年糕不发票,而是凭购粮证和粮票到指定粮店购买,一斤粮票可以买一斤四两年糕(那时还是十六两制),按照购粮证上的人数定量供应。

大多数年糕由粳米做成,大小约为长二十厘米、宽四厘米、厚二厘米。在工厂里,趁热把刚做好的年糕,三条横三条竖方方整整地黏叠起来,通常二十层一叠,一只手可以拎一叠,既容易搬运,又容易拆散。

每年只有在过年前的半个月左右供应年糕,所以粮店不设固定柜台,只是腾出一个角落,将一叠叠年糕堆放在那里。

北方人似乎没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有一次,原先部队里的战友老张来看我,看见我家桌上的年糕,就说:“这次出差看见南方人都在买这种东西,这几天心里一直在琢磨这是个啥。它有点像肥皂,外形又不完全一样,也不会买这么多。这到底是啥?”

我告诉他这是过年吃的年糕,他就问:“既然是吃的年糕,那怎么商店会把它放在地上?”我告诉他:“一年也就只堆放几天,很快就会卖完。粮店会把水泥地冲洗干净,而且年糕买回家要用冷水浸泡,吃之前用刷子将表面洗干净,切成薄片再下锅,所以卫生没有问题。”

我很快给他烧了一盘菠菜肉丝炒年糕,他吃得津津有味,连连说好吃。我笑着对他说:“南方人吃年糕是用其谐音‘年年高’的意思,你今天吃了年糕,明年就会高升了。”逗得他哈哈大笑。

后来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渐见成效,市场供应也慢慢地好起来,票证逐步取消,办年货的方式也一再变化。不少人家去饭店吃年夜饭,办年货就不那么重要,也不那么紧张了。

(编辑:吴忠斌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