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获奖作品展播】如今“方便”真方便

时间:2018-11-22 11:00 来源:秦楚网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张华魁

上厕所,文雅一点的说法上卫生间、上洗手间,更委婉更通行的说法是“方便”。作为1970年代人,对四十年来厕所的变迁感受最深。

以往几十年,上厕所真的是太不方便,或者说不太方便。当时,大多数农户在房前屋后空地挖个坑,坑上架两根树棒或者木板,随便用土坯、木板、茅草、秸秆或者稻草一挡就是厕所,粪坑敞口,夏秋骚臭熏天、蚊蝇乱飞、蛆虫蠕动,上厕所无疑是活受罪,一边蹲坑,还要一边扇扇子,否则屁股就要被蚊虫“轮番轰炸”,叮起好多红包。好多厕所用麻袋或者尿素袋子当门帘,里面蹲坑的人听到脚步声,赶紧干咳几声提醒,仍然难免有性急的人掀起门帘闯进来。

由于是旱厕,粪便未经发酵杀虫,夏秋多雨时节,粪便随雨水横流,加上农民直接用来浇菜,导致蛔虫卵散播,当年农村小孩几乎都生过蛔虫,不少大人也不能幸免。好在那时候物资紧张,驱蛔虫的药叫“宝塔糖”,形似陀螺,我们方言说成了“得乐糖”,有雪白、粉红、淡绿三种颜色,又脆又甜,农村儿童甚至希望肚子生蛔虫,好吃上“宝塔糖”,“苦中得乐”也算名副其实。

也不知道当年为何那么不重视“方便”问题,初中学校厕所内经常是粪尿四溢、无处下脚,靠垫砖才进的去,而蹲位一样靠垫砖,经常是垫一块还不够,上面摞上一块,如厕先大大憋上一口气,再踮起脚尖,卷起裤腿,捏紧鼻子,小心翼翼找一个蹲位,大个儿的绿头苍蝇在耳边嗡嗡乱飞,蛆虫在眼前脚下蠕动,白花花一片。

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很快,但厕所似乎一直是被忽略的。1990年代,乡村开始推广沼气池,因为需要人畜粪便发酵产生沼气,发源于竹山县农村的十星级文明创建活动还专门设置有一颗“卫生星”引导农户大力实施两改一建(改厕所,改猪圈,建沼气池),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公路沿线和集镇周边农村厕所才开始变样,更多的乡村厕所依然旧日光景。曾记得1997年,本县一名记者到某乡镇采访,晚上内急找到一个厕所走进去,谁知一脚踩空,连人带摄像机掉进粪坑,摄像机虽然修好了,臭味儿好长时间去不掉。原来,他当天上的厕所是埋在土中的一口破缸,上面仅架两根树棒以供踩脚。

2004年出生的女儿本来喜欢回乡下老家,但最纠结的就是上厕所,再就是洗澡不方便,慢慢地不愿回老家。连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也不喜欢回老家了。

2008年,潘口水电站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移民农户厕所不仅从室外移进室内,改旱厕为水冲式厕所,加上自来水有保证,“方便”从此方便起来。我记得,2008年12月4日上午,我到溢水镇下腰店村潘口电站移民集中安置点采访,问从原田家坝镇北坝村搬到下腰店村的万世全卫生间在哪里,他一边说:“有两个呢”,一边推开客厅左侧的卫生间,里面安装有抽水马桶和浴缸。

随后,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好政策纷至沓来,绝大多数新建厕所是水冲式的,农民群众纷纷和旱厕告别。

年初以来,竹山县抢抓全省首批“厕所革命”试点县机遇,以农村户厕建改为重点,年底前将新建和改造农户无害化厕所27087户,330座农村、城镇、城市公厕和交通、旅游公厕,并且按一定标准给予资金奖励。同时推行集镇和县城沿街单位免费向社会开放内部厕所,市民和游客可以扫码查询定位,轻松自如找到最近的公共厕所。

近来,巴山堵水间,传唱着这样一段歌谣:

“厕所革命在农村,样板户厕已建成;家家户户照着做,改善人居好环境;厕所敞亮又干净,少了臭气和蚊蝇;奖补资金兑到户,党的政策暖人心”……

“如厕难”看起来是小事,却关乎民生,关系文明。“厕所革命”是一场思想认识、移风易俗、卫生观念等多方面的广泛、深刻的变革,将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编辑:刘箫君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