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获奖作品展播】重获先机的手擀面

时间:2018-11-22 11:31 来源:秦楚网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吴文瑜

一根直径5公分的松木或栎木炮制成中间粗、两端细,溜光圆滑1米见长的木杆,便成了居家生活必不可少的炊具——擀面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鄂西北农村,每家案板上都架着大、中、小好几只擀面杖,做面条、包饺子、烙饼都离不了。擀面,是家庭主妇的必修课,女孩子到了十几岁,就要趁早学习这门厨艺,若不会擀面会被左邻右舍嘲弄:“这囡子将来一准找不到婆家!” 

那时农村活路重,油水少,山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摔八瓣,劳累一天,饥渴难耐,一个壮劳力每餐要吃七八碗糊啦汤面条才能混个肚儿圆。家大口阔的人家,一擀面往往不够吃,所以很多家庭男女老少齐上阵,都学擀面,这项厨艺广为流传。 

在那个苦涩的岁月里,只有中餐才隔三差五地吃上细粮——手擀面,母亲是擀面的好把式,常常变着花样将手擀面调制成豌豆面、玉米面、酸菜面、青菜面、凉面、蒸面,吃着松软悠长的手擀面,从童年到少年……可是无论怎么调制,总是抵挡不住邻居大爷吃“商品粮”买“筒子面”的诱惑。那洁白如玉、整齐划一、根根挺立的“筒子面”是那么令人充满无尽暇想,远远看着,砸舌生津,垂涎欲滴,嗅一口清香,咽一口唾沫……

当然,农业户口家庭可以自己加工“筒子面”,虽然品质稍显逊色,也可一饱口福。十里八乡只有一台压面机,一斤面粉付2分钱的压面费,便可享用一顿足以令人引以自豪的“机器面”,孩子们更是颊留余香,津津乐道地谈论好几天。虽然“机器面”很时尚,但要付压面费,只有家里来客和过节才吃上一回。

几年后,镇上的机械加工厂生产的中型压面机省力、省时,价格适中,非常适合家庭使用。很快,压面机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山民们每餐都能吃上“机器面”了。改革的春风临幸了封闭的山村,在滚滚浪潮的冲击下,父亲引进了一台大型压面机,建起面条加工厂,电动取代了手摇,整日机声隆隆,面条源源不断地输出,也带来了滚滚财源。

随着粮食价格的全面放开,昔日只有吃“商品粮”的城里人享用的“筒子面”成了农民的家常便饭。曾经广泛使用的擀面杖似乎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悄无声息地躺在角落,无人问津,只有每年春节前“打掉漆灰”时才拿起来拂一拂。擀面,这项厨艺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曾想,就在擀面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又奇迹般地焕发出神奇魔力。随着十堰市建设150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号角的吹响,家乡人民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水滴石穿的大无畏精神,活脱脱造出一个又一个“工业梯田”,城市空间在这里拓展出30平方公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取代了以往的静谧与蓊郁,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吃腻了西餐大菜、山珍海味,又想返朴归真,追求纯天然无公害健康绿色食品,尝尝“农家乐”的别样风味,吃好吃香吃出健康是当今美食文化赋予的时代内涵。长年累月的“筒子面”早已吃得索然无味,昔日为人不屑一顾的小吃被请进都市,还堂面皇之地出现在高端商务、政务活动的宴会上,制作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保护。 

“手擀面”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向八方宾朋展示它独特的魅力,由“手擀面”加工出的“郧阳酸浆面”,柔软滑嫩,韧筋爽口,辣得开胃、酸得开心,城里几家面馆都被食客挤爆了!

父亲的面条加工厂从乡下搬到城里已颇具规模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一系列惠民新政的指引下,紧跟市场需求,注册了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在工业园区征了地,建了高大宏伟的厂房,招聘了员工,率领团队又挥舞起沉寂多年的擀面杖,开放式制作,现擀现卖,门庭若市,供不应求。街头散布的其他压面店、面馆却门可罗雀。我好奇地问他有何秘决,他豪情满怀地告诉我:如今吃手擀面是“复古的时尚”。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看黄河。黄河故道北纬34度一带是世界公认的“黄金麦场”,郧阳紧邻“黄金麦场”,所用原料正宗,沿用古代宫廷面条秘制工艺和现代科技完美结合,麦香纯正,品质上乘,成为举世公认的面中佳品。地方独创的“郧阳酸浆面”擀制手法独到,配方独特,吃起来自然口味迥异,能够做出这般原汁原味的郧阳酸浆面在农村为数不少,而在繁华的都市则寥寥无几。许多压面店“手工面”先是用压面机加工,又手工揉合,还有原料采购不正宗、不地道,自然得不到食客的青睐。

行将失传的厨艺如今却成为市场竞争的品牌了!手擀面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重新赢得了先机! 

一碗碗香飘四溢,令人咂舌生津的手擀面,让我想起了中国那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一根根轻巧灵便、挥洒有度的擀面杖,映红了中国农民享受改革红利共同致富的笑脸。

(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