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获奖作品展播】劳动力的极大解放

时间:2018-11-22 11:29 来源:秦楚网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黄忠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国家社会在进步,人民在富裕,互联网普及城乡,物资已丰富的琳琅满目,不再愁吃穿,不再缺钱花。尤其是出行不再难,近行有汽车、摩托车深入家庭,远行有机场遍布全国,高铁纵横城乡,高速公路网状大地,一日千里甚至万里早已由梦想变为了现实。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城乡劳动力解放带来的人性解放来得更实在。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喜欢把人分为有闲阶级和无闲阶级两类。

有闲阶级不愁吃穿,不需要拼命工作,生活压力相对较轻,因此生活得悠闲自在,有大把的时间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打麻将,再比如去旅游等等,因此为人们所羡慕。

无闲阶级比较劳苦,时刻或为生活奔波,或为事业操劳,或为理想奋斗,出汗、发愁、流泪、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是他们的常态。

自古以来至新中国初期,中国的有闲阶级人数不多,而且大多集中在城市。于此相反,城市里的广大工人(古代为手工业者)和普通市民以及所有农村人都是无闲阶级的一类,而且绝大多数是在为生活奔波,是生活的压力使得他们整日忙忙碌碌。

生活压力首先来自衣食不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国民们过去几千年来似乎从来就没有吃饱过、穿好过。不是土地不足,而是几千上万年传统不变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模式所造成的产量低下所致,使得广大农民终年被困在了田地之上难以自拔。

可是,就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千万年不变的现实被颠覆,人们似乎在一夜之间都成为了有闲阶级。君不见,无论城乡,尽是打麻将的,尽是跳广场舞的,旅游场所也是人山人海,人们开始为打发时间为操心劳神了。不由得让人好一个“天翻地覆慨而慷”。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口的80﹪在农村,而山区主要粮食作物的亩产最高只在500市斤上下,两三百市斤也很正常,农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为了土地上能够取得一个相对高的亩产而努力。

从春耕时开始,农民就在精耕细作,深耕、细耙、敲碎坷垃、施大粪或者小粪,再精心育苗。

夏天来临,骄阳似火,农民们却得顶着烈日间苗、补苗、锄地、除虫、追肥,无一天闲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的喜悦却不多,希望也不大,他们得收割、绑捆、挑回成熟的庄稼,在稻场上滚压或者拍打。等他们取出净籽晒干,交完税后却已所剩无几,以后的日子还得精打细算地过,还得为下一年的生计发愁。

冬天是农闲季节,可地闲人不得闲,人们得忙着积肥、添置农具。

那是一个“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时代,肥料就几乎是财富的代名词,没有肥料就没有希望可言。人粪尿是精肥料,但是少得可怜,于是家禽家畜的粪便也就成了次精品。猪牛羊这些大型家畜是可以人为造粪的,人们就割来青草或者用干草垫圈,让家畜把粪便拉在上面,造一段时间后,起出去上堆发烧,然后在圈里再垫上新的青草或干草,这是第二等的肥料。周而复始,屋旁的粪堆就越来越大,能够以此在村民中间显示家庭的势力。单靠人畜造粪还是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割草沤粪成为补充肥料加以利用。割来的草在稻场里堆堆,泼水,封泥,让其自然发酵,来年再开封上到地里,这是第三等的肥料。不仅如此,拾粪在当时还是一份光荣任务,利用早晚或者走路的时间捡取路边的牛粪也是一份荣耀,被称为“会过日子的人”。君不见,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中就有靠拾粪闻名全国的吗?

农村人过去择居,讲究的是柴方水便,因为他们还要把许多的精力花在一些生活琐事上。

每天早上起床后,女人下厨做饭时,男人则必须到井里或者河里去挑水,直到够一家人畜一天使用为止。如果井或河离家近何许还好些,如果远就得半夜起床挑水,一辈子坚持不懈,其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柴禾,也是过去的家庭生活的必需品,不可一日或缺。农村家庭烧灶,做完了人饭还得做猪食,用柴量大得惊人,所以搜集柴禾一项就牵扯了家庭成员的很大一部分精力。

无论古今,挣钱养家都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内容。虽说过去的农村家庭大多自给自足,但仍处处需要用钱,比如做饭需要买油盐酱醋,照明需要买煤油,生病需要看医生,学生需要交学费,红白喜事需要办酒席等等。那时农村人挣钱的门路不多,大多都是就地取材靠山吃山。离城市较近的地方,人们大多靠挑柴卖钱维持家庭开销。离城市远的人家,有的靠挖药材卖钱;有的靠搓草绳或者打草鞋卖钱;有的靠编织筐篮卖钱;有的家庭干脆送一个儿子去学匠人,无论木匠、篾匠、弹花匠、石匠、劁猪匠……,一技在身就终身吃穿不愁。总之,过去的人们虽然挣钱不多,却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总得要想办法把日子维持下去不是!

过去最可怜的人群是那些农村妇女,不仅要与丈夫一起参与田间劳作,回到家还要喂小孩、洗衣、做饭,吃面条还得自己擀。她们和男人一起把庄稼收拾成原粮后,还需要她们用石磨磨出细面,用石碾碾出或者石碓舂出细米来才能做饭吃。到了晚上,她们在伺候家人入睡后,还得熬夜纺纱、织布、缝衣、补衣。后来有了细布之后虽然不再纺纱织布,但为一家人缝衣补衣还是少不了。尤其一到秋天,她们就开始熬夜为每一个家庭成员装置过冬的棉袄、棉裤、棉帽、棉鞋;一进冬季,她们又熬夜一针一线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缝制过年所穿的新衣、新裤、新鞋了。中国的农村妇女,是最具有默默奉献精神的群体。

过去的农村人羡慕城里人,可谁知道过去的城市工人和普通市民中的绝大多数人同样被生活琐事所羁绊。城市不像农村样样都有出产,如果离了钱就一天也生活不下去,因此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人们就得想一些办法来节省开支。

最早城里人也要挑水吃,同样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后来有了自来水,城里人的这部分劳动力首先得到了解放。然而,自来水是要钱的,于是许多家庭想到了一个省钱的办法,在水龙头下放一个桶,把水龙头开到滴水状态,滴一天水基本够一天的生活用水。滴水无法带动水表转动,于是每个月都可以节省下来一笔宝贵的水费。

城市生活同样需要燃料,最早是用柴,后来用煤,可无论用柴、用煤都是要拿钱买的。为了省钱,有的市民利用休息时间出城捡柴,有的市民买回煤灰,自己挑黄土拌煤灰打煤球,以节省直接买煤球的差价。还有的市民为了节省能源,就拿一个大铁皮油桶装满水放在院中晒以提高水温,可以直接用来洗澡,还可以用来做饭、烧水节约燃料。

为了节约用水,过去的城里人往往把衣服被褥拎到城外的江边河边去洗,于是人们的关系网除街坊邻里圈外,又多了一个棒槌圈。妇女们在水边一字排开,一边轮着棒槌,一边家长里短,次数多了就成为了朋友,不洗衣时也张大姐长、李大姐短的相互走动。

过去城里普通人家的女人也要纺纱织布,也要缝补衣服,也要拉底上鞋,与要装置棉衣。

总之,过去的城里人绝大多数也都是无闲阶级一类。

仅短短40年的时间,似乎换了个天地,无论城乡到处都是崭新的气象。

在乡村,公路通到每个家庭门口,人们不管去哪儿都不用颠腿走路了;自来水通到每户的厨房,挑水扁担也不知道丢哪去了;燃料改为用沼气、电气了,炊烟袅袅的景象只存在于文学作品里了;棒槌和洗衣石不见了,替代的全自动洗衣机摆在卫生间里了;纺机织机早就不知道烂哪去了,人们穿的都是混纺料子了;家用缝纫机下岗了,成衣就已经够人们选得眼花缭乱了;妇女们不再为家人的服装鞋帽熬夜,改为去跳广场舞了;石磨和碾盘从村头消失了,被大型米面加工机取代了;每季地里的庄稼几天就安种或者收割完毕了,全套的农业机械让庄稼汉们有体面了;电脑和智能手机普及了,人们就坐在家里谈生意了。

在城市,家庭不再用煤了,人际交往的棒槌圈消失了,机器人担负起许多生产岗位了,人们都争相去旅游了。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是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大时代。

(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