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父亲的庄稼

时间:2020-08-22 08:57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 赵锋

回老家看望父母,走时父母总会让我们带点秋收的新米回去,说让我们尝个鲜。新米香甜、温润,亦如母亲温和的目光,让人感念又难以难怀。

父亲从乡政府退休后就以庄稼和院子里的花草为伍,终日忙碌于此,乐此不疲。偶尔到城里小住几日也坐卧不安,问他,他说:家里庄稼无人照看,放心不下。率直的二姐说:“我们也需要照看,您多住几日不行吗?”但几乎每次,父亲还是急着回去看乡下的庄稼,兄妹几人起初并不能理解,觉得父亲对庄稼太过认真。

父亲当了一辈子乡镇干部,工作时也一直兢兢业业,从不马虎,即使在农忙,他也从不会因为庄稼而停止手里的工作。未曾想,退休后,他突然把热情转向了庄稼,像是对庄稼的补偿。从最初只种菜地,到现在种稻田、种玉米。他一刻不停地打理庄稼,认真一如他面对当年的工作。

每一个清晨,他都会去查看庄稼。他把原本租给别人的稻田收了回来自己种,总是精耕细作。每年到插秧的季节,率先请人帮忙,然后是看水、锄草。稻田也很争气,稻子收成一年好过一年,他也感到欣慰。

我们年幼时,只有母亲经营家里的庄稼,除此之外,她还要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做衣服。繁忙的工作并没有留给父亲多少时间去关心自家的田地。故乡有一片肥沃的稻田,我家稻田位于这片稻田的中心地带,也算得上是好田。家里缺乏过硬的劳力,母亲常常为农活发愁。别人家都可以换工,很快就把秧苗插上了。心强的母亲并不示弱,一定趁早去找本家亲戚来帮忙。一年又一年,田里秧苗并不比别人差多少,但母亲背地里却没少花心思。

父亲退休后,从一开始侍弄花草,到后来把大部分精力都交给了庄稼和菜园。远在京城的哥哥一度反对他这么努力地种庄稼,但父亲依然如故。父亲是极其认真的人,就像当年热爱工作一样,哥哥自此也不再说什么。

喜欢贴近大地的生活,我想父亲无疑是这样的,他与庄稼为伍,以土地为舞台,演绎着属于自我的生活内涵和真实体验。

父亲年幼家境不好,为了能多读几天书,家里倾其所有。能干的老太太并没有打算把这个孙子的命运寄托在土地,她希望能通过读书来改变孙子的命运。这样的观念后来同样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母亲咬牙供我们兄妹四人读书,上大学。

那些年月,是父亲最捉襟见肘的日子,不敢抽烟,不敢添新衣服,几乎所有的工资都用于支付几个儿女的学费。母亲不仅要打理庄稼,还要用空闲时间给乡亲做衣服。儿时许多个夜晚,我们都是在母亲踏缝纫机“哒、哒……”声中睡去。一觉醒来,母亲还坐在缝纫机前裁剪衣服。不论熬夜到多晚,母亲仍然会在第二天清晨起床准备全家的早饭,开始一天的劳动。家里没有过硬的劳力,只好请人,她免费给乡亲们做衣服,也算是答谢。

我们在父母这种艰难支撑中渐渐长大。长大之后,一个个都远离了庄稼,从事着不同的职业。谁也没想到退休之后的父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庄稼地,尽管他不懂农事,也没有足够体力去应付。

去年夏天,我和北京归来休假的哥哥一起回老家。我在父亲的一个笔记本上无意间看到这样几行字:“2010年,谷子1300斤;2011年,谷子1500斤(增产200斤)……”看到这几行字,突然感受到父亲对于庄稼的重视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我把笔记本递给哥哥,哥哥看过,会意地对我点点头,简单的几行字让我们瞬间理解了父亲对于庄稼的情感。

我在想,我们没有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庄稼在;看不到我们成长时,地里的庄稼在长。他们的情感在庄稼中转接、长大,最后收获。一棵庄稼从一粒种子,长成幼苗,然后开花结果,它们把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一年又一年地在父母的眼里心中重新走过,父母也许会因此有一种莫名的欣慰吧!

我们和父亲的庄稼一样,是他生命中的牵挂,亲情就是在牵挂中交融、升腾和轮回。

作者地址:郧阳区融媒体中心

( 责任编辑:封荣娟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