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追梦的历程

时间:2021-03-26 08:30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徐道友

40年,看书3000册,做笔记100余本200万字,创作200万字新闻稿、文学作品,30次获奖,4次被《十堰日报》聘为特约记者……一串串数字记录了我追求梦想的历程。

1966年,我考取竹山田家中学,学校推荐我作为学生代表到北京“串联”。但好景不长,中学停课,我们一家回到乡村,体验农民生活。

生活环境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对读书的热爱。每天收工之后,我就到小队会计那里借《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郧阳报》(《十堰日报》前身),就着煤油灯看到深夜。是党报上的正能量文章,鼓舞我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村民们见我爱看报纸,就推荐我参加“农村通讯员培训班”,学习新闻写作。于是,我每天挑灯夜读,学着写消息。

后来,村民又推荐我担任村小学民办教师。接到村小学让我去当民办老师教语文的通知时,我的心里有些忐忑,我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于是,我将生字、拼音写在纸上贴在灶门的上方,每天一边烧火做饭,一边学生字读拼音。周末,即使家里的事再多,我也要抽出一天时间参加区教育站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后来,我教的班级在全区半年统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我的语文基础差,所以我当民办教师,是个边学习边教书的过程,三年民办教师生活,我如同上了三年大学。

1981年,我父亲工作的竹山县九华山林场建设后继缺人,决定从农村招收青年入场,发展壮大林业事业。虽然我通过努力可以转为公办教师,但应父亲要求,我和妻子进入林场成为了营林工人。

这是一次改变农民身份的机会,也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白天挖树窝,尽管每天累得浑身骨头像散了架似的,但晚上仍坚持看报读书。

当时,林场条件差,无房、无路、无电……工人生活很艰苦,而且,每当有领导来林场,场长就整天忙于接待,无力谋划林业生产,于是,我就写了《三难不解心忧烦,神仙难居快活山》和《红旗林场炊烟不断宾客难酬》两篇稿子投给报社。

这两篇稿件被《中国林业报》《湖北日报》《郧阳报》刊发,在当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竹山县委办公室因此发出了禁止以会议取经为名到林场游山玩水的通知。

这两篇稿件不仅在当地引起反响,而且引起了四川省重庆市巫溪县政府的重视,给当地的红池坝林场(现在更名为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划拨地皮建工人住宅楼,帮助红池坝林场干部职工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林场场长见我不时在报纸上发表新闻稿件,就把我调到林场整理文字材料,并让我担任林场派出所所长。

1993年,我调回郧西,在县林业局上班。当时,不管工作和生活多么忙碌,我总是挤出时间来收集写作素材。即使值晚班下班回家后很困,我还是坚持用冷水洗把脸,让自己清醒起来,把当天发现的新闻、产生的灵感写出来。读书、写作使我不断进步,较好地完成了每年的工作任务,被郧西县林业局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3年,我退休了,空闲时间很多,我把空闲时间全部用在民歌创作上,吃饭写、走路写、坐车写,就连晚上睡觉灵感来了也要立马起身来写。

2013年8月5日,我听一位村民说,郧西县城关镇激浪河村80多岁的农民钟其群,年轻时是一位打油师傅,打油时喜欢一边唱打油号子,一边打油,他的打油号子很好听。听到这个消息,我带上笔和本子还有录音机,翻山越岭来到他家。但他正在玉米地里除草,我来到玉米地里一边帮他除草,一边和他聊打油歌。提起唱山歌,钟其群顿时来了劲,扯起嗓子哼唱起来,我连忙记录。日落西山,我满载而归。

为了把故事讲得有温度、接地气,我在语言上狠下功夫。每天出门带上纸和笔,随时把听到的、想到的趣言妙语记下来。平时看报读书看到精彩的歌词、对联、顺口溜等内容,就及时收集、整理起来。这也是我学习新闻、文学写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收集为创作服务。我以歌谣形式创作的《“十好”唱郧西》《“十劝”农民多造林》《山歌唱出新变化》《务林人之歌》《八亩地里听民谣》《十九唱共产党》等多篇社会、时政新闻被权威媒体采用。2009年,我写的《歌声伴餐日子甜》一文获得中央电视台第四届“我的综艺情缘”征文一等奖。

“歌唱共产党,美好生活把你想,社会主义制度好,美好日子万年长……”我创作的诗歌《歌唱共产党》在《湖北日报》发表,经好友王兴意谱曲后,由村里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每天晚上在七夕广场演唱,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一首知名度很高的天河新民歌。

如今,我已经七十岁了,但依然热爱阅读、写作。我将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学习,做一点能帮助别人的事情,我想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怀揣梦想出发,背着希望回家,哼着歌儿入梦,日子如诗如画……”这首歌词,在我的脑海里一遍遍回放。云舒云卷,森林苍茫,天河奔向北京,我追梦不止。

( 责任编辑:徐蕊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